文森特·梵高,19世纪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被称为天才的荷兰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在他生前,历经坎坷,屡遭挫折,饱尝艰辛。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然而,可悲的是他生前最大的奢望是自己的一幅画能卖出500法郎,梵高短暂一生中的大多时候都是靠弟弟提奥的资助来生活的,在他活着的每一天,都在严酷贫瘠的物质生活中挣扎,这种贫瘠成就了梵高画作中不同凡响的韵味,他的画作直白而又天真、苍凉而又毫无遮掩,生机勃勃地彰显出生活的残酷与美好,生命的黑暗腐朽与灿烂夺目。梵高的画作最大程度上尊重了生活与生命的本来面目与真实状况,他画作之美惊心动魄,令人惊叹。
在他死后,梵高的作品才绽放出惊人的光芒,人们开始读懂他画作中的震撼人心的力量,1987年一幅《鸢尾花》卖出5390万美元;1990年,一幅《加歇医生像》卖出8250万美元;1998年,一幅《没有胡子的自画像》卖出7150万美元……这些数字对于已长眠于地下的画家来说,已毫无意义。他生前的凄惨与死后巨大的殊荣形成强烈反差,不能不使世人反思与动容。
梵高的生命悲哀而又美好,他沉溺于绘画,他用自己的生命绘画。他以自己充沛的感情,以自己丰盈的梦想,以沸腾的血液绘画。为了绘画梵高失去了世俗意义上的全部,他没有工作,没有家庭,没有爱人,没有金钱,甚至真正意义上能够认可、尊重、懂得他的朋友也并不存在,他生命中唯一幸运的是拥有弟弟提奥,除此之外,他一无所有,孤独地在这个世界上砥砺前行,然而他并没有为此而痛苦,而是将自己的爱倾注于每幅画作中。他的艺术是心灵的体现,他曾说:“作画我并不谋求准确,我要更有力地表现我自己。”梵高并不喜欢古典主义画派一丝不苟地将实物再现在画布上,而是通过自己生命的感受,将这种感受铺成在画布上。亨利·福西隆在论述梵高时说道:“那个时代属于梵高,他是最热情和最抒情的画家……对于他来说,一切事物都具有表情、迫切性和吸引力。一切形式、一切面容都具有一种惊人的诗意。”
梵高死后,一些后来的画家开始模仿他的画法,在作画时着重表达自己强烈的感情,不对现实做如实的反映,这种表现主义与传统的写实主义绘画截然不同,以梵高为代表的那批画家画作之于后世是一个分水岭,这之后,这种风格成为现代绘画中历久不衰的审美标准。即绘画表达的是个人主观主义对现实解读;这种个人化、情绪化的美是抽象的,概念化的,同时也成为后世艺术界公认的最高级别、无可取代的一种美。
梵高是一位有着真正艺术使命感的伟大画家,他为绘画而生,为了绘画而走向精神崩溃,直到最后死去充盈他短暂生命的唯有绘画,他个人谈到创作时说:“为了绘画,我可以将自己的生命作为赌注去冒险,由于绘画,我的理智已经崩溃了一半,不过这一切都值得。”绘画已成为梵高生命的一部分,尽管他短暂的生命中,真正从事绘画的时间只有八年,却创造出了绘画史中无法替代的经典作品,他对绘画的信念与他的生命紧紧交织在一起,信念将他的绘画与生命带到哪,他就去到哪里,无论刀山火海,烈火油烹,他的信念砥砺他不断前行。哪怕是隔着几百年的我们,也为画家梵高及他的画作所深深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