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读《大学》第一段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通常采用的是朱熹注的版本,把亲做新来解,认为亲是新的通假字。他认为自己的品德修好了,就可以使民更新,教民向善。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停留在道德层面了。虽然朱熹好像也能自圆其说,其实不然。一个是古人写《大学》时就已经有亲与新两个不同的字,而且在大学里,也在不同地方出现,亲出现的次数多于新字,如果这个地方确实要用新字,古人不会这样偷懒的。如果真是通假,做新字解,那么后面出现新字的,也可以都写成亲,何必费工夫故做新字。更重要的是第二点,做亲字解,才是符合本意,符合圣人之道。孔子说,修己安人。明明德,就是修己;而亲民,就是安人,爱人。孔子儒家倡导积极入世,首先要修身,修好身之后,就要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亲民。
《大学》是排在儒家经典之首,相当于一部书的作者写的前言或概要一样,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确实如此,《大学》指出人生一条光明的入世大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点朱熹是看得很准确的,很了不起!必须给予大大点赞,但是被他放在首位的经典第一段第一句,他给出的解释,却不够准确的,真是有点遗憾了。因为这句话也是《大学》的中心思想,换句话说,这是儒家核心思想的中心。理解偏差,就会导致他下面的解释都会出现偏差,甚至有的谬误很大。我很早读到这,就很不解,为什么他要把它作新解,为什么没按亲字解。后来我读王阳明大全时,发现阳明先生也是不同意他那样解释,包括朱熹重新排版《中庸》章节,他认为旧版可以理解得很好,没必要按朱子那样去读,只不过当时朱熹版本就是官方科举考试的指定教科书,是不容置疑的。虽然质疑是要付出很大代价和压力,然而阳明先生始终坚持良知,开创了与朱熹理学相对的心学高峰。
这也启发我们后人,看书,不唯书,不唯权威注解,更不要看删节版,只看白话翻译版,要回归经典原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今天很多解读《大学》的,朱熹版本仍大行其道,所以有必要把这点提出来,亲是亲,不宜做新字解。
白云山人20161217于羊城。
版权所有 欢迎转载。 喜欢就点赞 疼爱就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