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篇第三」17
【原文】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译文】
子贡想去掉每月初一告祭太庙用的羊。孔子说:“赐啊,你看重的是羊的性命,我看重的却是为政之责。”
【注释】
“告”音“固”,意为宣告。同样用法还有《弟子规》中的“出必告”。
“朔”即“朔日”,为农历的每月初一。
“告朔”是一种周礼。每年秋冬之交,周天子便将第二年的历书颁告诸侯。历书包括该年有无闰月,每月初一是哪一天,故称为“颁告朔”。诸侯受而藏之于太庙。每月朔日,便在太庙请出历书,以羊祭之,并颁之于国人,此谓“告朔”。然后到朝廷听政,此谓“视朔”或“听朔”。
“饩”音“细”。古时的牲畜,凡是圈养的则称“牢”,烹熟的则称“飨”,杀而未烹的则称“饩”。“告朔”兼有祭,其礼用一羊,杀而不烹,故称“饩羊”。
“爱”意为爱惜、珍惜。
“其礼”,指“告朔”之礼。此处引申作“为政之责”。
【评析】
子贡曾为鲁相,故“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当是其在鲁相位时的提议。
按照周礼的规定,诸侯每月初一要行“告朔”之礼,表示每月听政的开始。因此,“告朔”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祭祀,而在于诸侯要担当其为政之责。但鲁君既不亲往“告朔”,也不尽听政之责,只是命人在太庙杀羊祭祀,走个过场便算了事。这就失去了“告朔”的真正意义。
子贡认为,既然鲁君不亲临“告朔”,就不必枉杀为祭、虚应故事。孟子曰“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子贡不忍白白牺牲一只羊的性命,故“欲去告朔之饩羊”。此亦君子“仁民而爱物”之体现。
然而孔子却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面对鲁君不亲临“告朔”的情形,子贡想到的是要挽救“饩羊”的性命;而孔子想到的却是鲁君不“视朔”听政,不尽为政之责,将致国政废弛、礼崩乐坏。到那个时候,就不是一只“饩羊”送命的问题了,而是天下大乱、万民罹难。历代乱世的死难者动辄以千万计,人口损失率极高。据统计:秦汉换代,人口损失70%;两汉换代,人口损失65%;安史之乱,人口损失68%;宋元换代,人口损失91%;明清换代,人口损失80%;白莲教起义,人口损失28%;太平天国起义,人口损失46%……。这些人间灾难,追根溯源,皆在于为政者未尽其责,在于天下礼崩乐坏。为政者固当“仁民而爱物”,然其大者,惟在敬事爱礼。孔子简单的一句“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背后竟有如此沉痛的道理。
孔子和子贡之所见虽俱可谓仁,但其仁显然有大小之别。孔子所见者,惟大仁大义。此孔子所以为圣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