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晚,2019项城课题群网络教研活动如期举行,本次活动由何亚珂主讲,由李凤梅、郭洁、田雨三位老师主持。
早就听说过苔花老师何亚珂,她是一名坚持读书、坚持写作、亲近仁德、爱学生的幸福教师。闻名不如见面,果然是花一样的美人儿。何亚珂老师首先介绍了《论语》诞生背后的故事,然后结合孔子生平事迹以及她自身的理解,为我们解读了孔子的38字自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整个分享过程中,亚珂老师侃侃而谈,可见其博学与智慧。正如亚珂老师所说“永远坚信没有白读的书,也许都融进了血液里,转化成气质彰显在言谈举止中”。这位花儿一样的人,在讲座分享中,她的言谈举止,如同太阳一样,照亮每个人的心田。
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足见孔子对当时教育的贡献。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点拨,对竭力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无从表达的人加以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孔子在教学法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颜回是孔子最赞赏的弟子,但颜回对孔子的话句句顺从,从来不提意见。因此,孔子责怪说::“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说。”今天,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与孔子的教学相长是一脉相承的。教师不仅教,也要在互动中学;学生不仅学,同时也要在互动中教。“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每次读到孔子的这句话,心灵就能受到一次洗礼,孔子的这种精神品质,不正是我们现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楷模吗!孔子不仅这么说,也是怎么做的。他三十岁开始授徒讲学,一直到了七十二岁离开人世,为了他自己钟情的教育事业,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孔子一辈子追求人生之完善完美,追求自己健全之人格,并且每十年,就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到了七十岁时终于达到了人生道德修炼的最高境界,成为千古一人的万世师表。
在大学期间,有幸去过几次“三孔”。高耸挺拔的苍桧古柏、古老独特的石刻艺术,断碑粘接随处可见,无不彰显其历史悠久,既喻示出孔于思想的博大高深,也喻示了孔子的丰功伟绩。记得在孔庙有两棵奇特的树,合称“龙凤树”,也称“龙凤呈祥”。龙树我们叫它“龙纹树”,因为整个龙树的树干从底到顶,一面整齐的长着波纹,真好像有几条小龙盘柱欲飞。在“龙纹树”一旁的就是“凤树“了,虽然已经干枯了,但是依然保持着傲人的姿态,一直陪伴着”龙树“。正所谓“我生君已老”。有关龙凤树的传说,据说乾隆来拜孔子时,因为是来拜师,所以是比较讲究的,步行而进,孔庙也是比较大,走的有点累了,就靠了下这棵树,没想到这棵树沾了皇帝的真龙气息后,顿时在乾隆帝靠过的地方出现了龙型树纹。现在,虽然凤树已经干枯了,而龙树却一直生长着,就像我们中华民族,龙的传人一直秉持着坚韧不屈的精神。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不靠武力,不靠政府政治背景,仍能远播海外,以伟大的人文精神———人道、仁道、和谐、中庸之道,幅射到周边国家,形成了广大的儒教文化圈。这充分说明了孔子思想不仅对中华文明,而且对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继承优秀传统,靠你、靠我、靠大家。
弘扬华夏文明,为你、为我、为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