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
《子张》计25章。探索孔子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的精神,对殷纣王的批评,关于“学与仕”的关系,君子与小人在有过失时的不同表现,以及孔子与其学生和他人之间的对话。其中经典文句有:“见危致命,见得思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君子之过,犹日月之食”;“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我们一起来学习本篇。
【原文】 (19.1)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通译】
子张说:“士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学究】
“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这是君子之所为,在需要自己献出生命的时候,他可以毫不犹豫,勇于献身。同样,在有利可得的时候,他往往想到这样做是否符合义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精华点。
君子舍命为何?一定在成就大义时才会出现,比如极其信仰时,已经忘记生命而始终不忘信仰;君子什么时候取利?也就是君子要获得的利益必定不是和普通百姓去争夺一样的利益;祭祀是检视君子真正的礼仪行为,必定需要恭敬严肃对待;居丧时必定伤心至极,真情流露,不带一丝迎合之意。子张在这里说到的就是儒学思想的社会实践一面。
【原文】(19.2)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通译】
子张说:“实行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实坚定,怎么能说有,又怎么说他没有呢?”
【学究】
信仰道而发扬德是为了弘扬道德成就大众礼仪的一些规范,如果学习道德而不用,那是什么道德,有这些道德又有什么用呢?
佛教里说到体相用,任何本体必然通过大众以为对应的相来为之实践应用。每一个理论的出现都是因为社会大众有需求才出现,否则怎么可能出现呢?现代科技一样,他的发明是为了大众生活便利而出现,不是为了单纯获利而出现。
这里就明白告诉大家,所有的利益获得必定在他人获得应用时才实现,也就是有了使用价值才有价值,当然价值的出现必定有使用价值,否则必定是昙花一现,瞬间淹没。
【原文】(19.3)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通译】
子夏的学生向子张寻问怎样结交朋友。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答道:“子夏说:‘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听到的和这些不一样: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够赞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如果我是十分贤良的人,那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良,那人家就会拒绝我,又怎么谈能拒绝人家呢 ?”
【学究】
这里通过子夏学生的说法来区别子夏和子张对结交朋友的不同。
子夏是能交则交,不能交则拒绝,初看并没有什么毛病。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不可能泛泛而交,子夏更看重实践的效果。
子张是能交就要交,不能交也不用排斥,而且认为他人不能交是因为自己贤能不够。
子夏看重的是交友行为,子张看重的是交友态度。两者因为着力点不同,其所出现的结果也就不一样。这里不能单纯比较他们那个更符合道,回看第一章就明白,体相用的点不一样,所显示的结果也不一样。
【原文】(19.4)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通译】
子夏说:“虽然都是些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用它来达到远大目标就恐怕困难了,所以君子就不作为了。”
【学究】
小道小技为了人们生活的方便,存在固然有价值,但如果从长远来看,那未必是一种通用的道理,所以君子不可以因为小道小技而过于放大对未来的影响。
我们每天都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当下都会有暂时的灵感出现来使当下问题的破解,但这些可以成为经验,而难以成为公理,如果一旦把这些上升到公理的话,难免会固化自己的思想,也许这样解读有些新发现,是一种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