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生长在山区,童年生活是清苦的,但好在父母朴实、心地善良,虽然他们一开始并不赞同我读高中、念大学,但从皖南大别山区走出来,日子渐渐不在眼前之后,也就渐渐放下了,父母就是这样,再穷苦的父母也盼着孩子心向自由
自离开学校之后,不踏实的从国企跑到私企,从东北跑到上海,又去往深圳,再回到上海,毕业之后的十来年,最大的感受就是,知道的不少,但思考的深度实在太浅
最近一年,莫名的感到焦虑,像是中年危机的提前。于是给自己强加了不少事务,比如早起跑步,开始拣些历史的书、科学的书看,开始重新了解自然、哲学,开始重新写些文字,也重新拿起毛笔写写画画,试图把生活变得更加丰满,在现代的急促脚步里,踩一脚刹车,把节奏慢下来,探索内部的感知世界
回头看看最近读过的书单《费马大定律》、《写在物理边上》、《一个人的朝圣》、《鞋狗》、《鱼羊野史》、《皮囊》、《四十自述》、《中国近代史》、《瓦尔登湖》,这些都是近现代或当代的书目,与国学沾不上什么边,也大约是因为这个,注定漂浮在事物的表面更多,难得沉淀下来——当然更是自己惰于思考导致的
去年因为上班要驾车的缘故,路上听曾仕强讲的《易经的智慧》,也因为工作的缘故尝试了解中医,加上喜欢的书法、民乐器,以及对佛学信仰偏好,让我越来越赞叹中国古典的魅力,中华文化真是了不起的瑰宝,而我却向外求索了这么多年也不得其法,还搞不好给树了一个歪歪扭扭的世界观出来,越想越觉得可怕
说起对国学最初的认知,还起源于《论语》,于丹当年的讲解让我对它有了跟现实的联系,做一个君子,做一个人,应该具备什么素质、能力,又不该做什么。
法、墨、道,百花齐放的思想年代给我们留下如此之多的经典,且不谈道理有多深有多少现实意义,就连用词的美妙,也都深深影响着后世。“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其他的不记得了,但这一段影响就如此深刻,理由无它,至少是因为言辞的魅力吧
要说志向,已经不如念书时候的懵懵懂懂,大志在胸了;现在只希望能凭自己所学、经历、感悟,给周边的人,有一点点引导或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