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民满意”刻入政绩标尺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瞄准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和民生领域的难点痛点问题,设置改革议题、生成改革方案,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党建来引领,要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和工作导向,引导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践行正确政绩观,增强本领、担当作为、争创佳绩。

  引导党员干部树立“人民为本”的政绩观,校准“民意刻度”的标尺。党员干部要常怀“公仆之心”,做到心中有“民”。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员干部要切实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深入到群众中去,关心群众生活,了解民生,渗透基层。要持之以恒把民生工作抓好,发扬钉钉子精神,有坚持不懈的韧劲,推出的每件事都要一抓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办好事,特别要关心困难群众的生活,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引导党员干部树立“实干为要”的政绩观,校准“落细落实”的量尺。以政绩观直接反映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是干部履职尽责、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最终要体现到行动上。业绩都是干出来的,真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抓不抓落实,能不能落实,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可,关系到党的权威地位及执政能力。真抓实干才能出真业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员干部要加强理论学习,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要丈量并顺应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做好“面子”也要做好“里子”,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清正廉洁”的政绩观,校准“行事有度”的戒尺。党员干部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性。只有党性坚强、摒弃私心杂念,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党员干部必须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道理,在大是大非上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敢于坚持真理,树正气、讲原则,不随波逐流;在急难险重时,不回避、不推诿。树政绩来不得半点虚假,没有“一步登天”的捷径,唯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要坚持“做事”不“作秀”,“造福”不“造势”,坚决摒弃“形象工程”“数字政绩”,要进一步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推动党员干部将遵规守纪融入日常工作中,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更好地增进群众感情、维护群众利益。

(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委组织部  白雨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