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出门去银行打回单,在单位门口看见两个人寒暄,根据她们的见面时的举动可以推测应该是很久没有见面。我从身边走过就听到其中一人说“最近忙啥呢?”在去银行的路上我就在思考这句话,小的时候我爸妈那一代人在连队街头巷尾相遇,总会用“吃饭了吗?到哪儿去?”这类传统招呼语问好。而今天到了我们这一代人,大家见面取而代之的是“最近忙啥呢?”
面对这个问题,几乎人人都会眉飞色舞,略有自得地介绍最近是如何如何地忙不过来。忙碌成了社会的主旋律,似乎忙碌才是在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不忙”等同于不上进,见了人都有点不好意思。不仅仅是中国,近几十年来的全球化让全世界都卷进了忙碌的漩涡。当然这也大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我们现在知道手握一部手机几乎就可以完成很多事情。但是我们丝毫没有停下来。
我们依旧朝九晚五,时常加班。平日工作让我们忙得根本无暇顾及生活中优美的风景,我们不是在工作就是走在工作的路上。而忙完一圈,除了物质生活外,其它方面也没有比过去更好了。突然想到了一个笑话,今天我们国人比北宋时富裕很多,但是现在我们很多人还在为住房发愁,而那个时代连武大郎都能住得起有独家小院的“联排别墅”。
其实我们没必要眼里只有忙碌,我们如果不那么匆忙,放缓一下脚步可能很多事儿会做的更好。就像我们在匆匆忙忙时做的决定、回答的问题,一定没有我们在慢节奏的状态下好。
记得我13年考初级会计职称,我在临考试前1个月自己掐表测试两门课都不及格。当时我心想完了,马上就考试了这次一定过不了了。我把卷子错题分析了一下,发现很多题都是我题没读仔细犯下的错,或者是题目没有理解清楚,而这样的错误往往特别挫自己的士气。没办法我就找当时会计老师寻求帮助,老师看到卷子和我分析的一样,太着急审题不仔细造成的问题。
后来老师给我说,让我别担心时间,做每道题的时候停顿5秒把题目看清楚想明白了在答。果然这样又掐表测试了两次正确率大大提高了,成绩已经到合格标准了。最后考试的时候,我在考场上按着自己这个节奏做题,当我做完最后一道题的时候距离交卷还有很长时间。最后我两门课都接近80分通过了初级会计职称考试,而这也给我以后的一些考试打下了一点基础。
2014年我考驾照科目四,因为当时我们要离校实习,所以我必须在科目三考完第二天进行科目四考试。那个时候我科目四一点准备没有,就拿着手机在题库里刷了几百道题。第二天考试时我无比局促,紧张的把一道没看清就选了,选完才发现错了而且还不能更改只能望题兴叹,就这样我88分没过。
好在当时80分以上还有第二次机会,我调整了一下状态。第二次答题时,我像当时考初级会计职称考试那样每道题答题前停顿5秒,认真审完题后作答。后来我96分顺利通过了考试。
很多时候我们做不好事情,不是我们不行。而是我们太匆忙,太着急。
当忙碌成为生活的主旋律时,我们是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反问自己一下:慢下来,我们是否会过得更好呢?对于我来讲,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这样我有时回过头来审视自己所做的事情,很多事情是在目的还没有想清楚,迷迷怔怔,在世俗力量的驱赶下,就匆匆随着奔涌不停的人潮去做了。
而在这个过程中,物欲与权力又让我们进一步急速行走。虽然越走越快,越走越远,而且每一步似乎都有目标,但是停下脚步一看,自己又回到了原点。就如同我考科目四时,题目还没有看清楚,就匆匆开始做了,最后还得再考一次。
回顾人类历史,最初的情况并不是像今天这样的。按照《人类简史》中的介绍,人类曾经逍遥自在地生活了许多万年。想想游牧时代的人们,小时候的日子,也就是漫山遍野无忧无虑地玩耍。长大之后,虽然要定期花一些时间来打猎或放牧,但是大部分的时间还是在晒太阳,做游戏,吃吃喝喝和打情骂俏。只要不遇到瘟疫等疾病,他们也能快快乐乐地生活到60岁。这不就是我们现在备受人推崇的“及时行乐”的思想吗?
所以我现在不管再忙,再多事儿我都会拿出时间来写一篇文章,练习半个小时毛笔字。
因为写东西是写出来是给别人看,但是这有一个自己和自己碰撞、交流的过程,最后才能呈现出来。而正是这个过程可以让我们沉静下来听一下自己心声,弄清楚自己要什么。如果能够这样,就不会出现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所感叹的:“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而练字是一个给心灵做瑜伽的事儿,它能是我内心平静下来,不急躁,思想趋于稳定,更好地做接下来的事儿。屏幕前的你如果感兴趣,可以尝试试一下呦!
慢就是快,我们慢一点就可以多想一点,多想一点就能少走点弯路,多陶冶一下浪漫情操。即使最后我们在物质上依旧匮乏,但是我们的灵魂是高贵丰满的。况且我觉得,一个高贵的灵魂运气也不会差。
我们不是上帝,也不是救世主,为什么要走的那么匆忙,那么急促,错过身边的美好呢?
让我们放慢脚步吧!不要那么匆忙,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