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和身体,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这句熬得快干掉了的鸡汤,很多人喝过,有的人甚至甘之如饴。比如我。
然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关注点都是聚焦在“身体在路上”。因为它看起来具体一点,可操作性强,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都证明并强化了这一点。而灵魂之事则显得虚无缥缈,无迹可寻。
这一概念的盛行,让不少人都扑了上去,开始各种旅游、穷游,尝试着“在路上”。
我挺欣赏这种说走就走的勇气的,但同时我必须要问:你的“在路上”究竟是为了什么?真正的在路上,又该是什么样子的?
01、为了所谓的“在路上”去陪睡,值得吗?
昨天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一个妹纸写了一篇关于自己3个月4000元穷游多国的文章。
对于曾经是驴子,想通过“在路上”来领悟人生真谛的我,这种标题简直是致命诱惑。
我迫不及待地点开,却大失所望。因为平心而论,这篇文章写得并不是很精彩。如果是主讲风景的话,没有几张关于风景的图片,也没有多少介绍性的文字。如果是讲攻略,只有基本的行走路线,衣食住行全部没讲。如果是讲心灵旅程的话,也实在探寻不到她从出发到结束旅程这之间的思考。
文章通篇就是在鸡汤“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但对于这句话的意思,也没有做出自己的阐释。而且连最基本的问题,也没做出回答,那就是:3个月,4000元,如何做到穷游多国的?毕竟人生地不熟,即使英语再好,用钱再省,没技能压身,实在是难以支撑如此长时间。
好在有人在评论里替我发问了。
妹纸的答复是:我做沙发客,可以解决最昂贵的住宿,甚至是吃饭。
又有人接着问:会有危险吧?毕竟是女孩纸,还是在国外。
妹纸回答得直接干净:顶多会被要求睡一晚,反正有时候我也有需求,无所谓。
看到这儿,我下巴都要掉了。在我记忆力,穷游和陪睡从来是不搭边的。至少我在路上时,是从来没想到这两者会一起出现。
在我看来,如果你有生理上的需求,你可以去约,可以去睡。你尊重你自己的身体需求,并为此负责。这是完全可以的。
但如果是想通过陪睡换取通往下一站旅程的资格,实现形式上的“在路上”,那么就显得有点可笑了。
形式上的“在路上”真的那么重要,需要你用身体来换?如果答案是yes,那么,它到底重要在哪呢?它丰富了你的人生?它净化了你的心灵了?还是,实际上,你只不过就像朋友圈里晒LV的那些网红一样,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炫耀欲?
如果仅仅是为了满足炫耀欲,那么你可知道,这样做的你,不但没实现真正的“在路上”,反而越来越偏离轨道。
02、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在路上”?
对于这个答案,我一直比较模糊。因为我并没有能做到身体力行去寻找答案。
但上周圣诞节前夕,我见到了真正的“在路上”该是什么样子。
圣诞节前夕,外甥女生日,说是蛋糕已准备好,就等我去。我一到现场,就看见一个穿着与众不同的男生坐在桌旁。
他不仅穿着不一般,更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他是赤着脚的。
我看到他赤裸的黝黑的双足,哆嗦了一下,问道,你不冷吗?
他笑着说,习惯了。不冷。
我又问,你为啥赤着脚?
他开心地笑了笑,却并未回答。
然后我姐给我讲了下他的故事。
男生(名字发音实在难记,忘记了)来自台湾,因为家中某些缘故,他揣着不多的钱,离开了家,开始到世界各地去旅行。这一走,就是三年。在这三年里,他自力更生,露宿街头。在这期间,他学会了法、意、日、韩等国的语言,还学会了多种乐器。一年前,他开始赤脚行走。因为他认为“我都可以不要钱,那么鞋子我也可以不要”。
这些经历只是故事,听起来倒并不觉得有什么太大触动。
但当他拿起乐器,为我们演奏时,那眼神里的欢快之色,对生命充满感恩的神情,着实让我震撼。
他如此穷困,却又如此富有。他如此窘迫,却又如此泰然自若。
他不是生而如此,而是在这三年里,不断地去体验、抗争、发现并享受了来自生活的种种挑战。
这种不依附于金钱,也不依附于他人的自我灵魂探索之旅,我认为,才是真正的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