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里,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时有出现,尤其在低年级的男孩子。
11岁的孩子,小学三年级,从开学就不断的在学校里招惹别的同学,不断的给同学们制造麻烦:捏别人的脸,破坏别人的文具,用画笔画同学的衣服,骂人;
因为上课睡觉,老师敲了一下他的桌子就骂老师,下课后想带他去办公室,结果打了老师一巴掌。跟同学捣乱的孩子学校里较为常见,当面骂老师的孩子甚至打老师的孩子是极少的!
经过心理专家判断,这个孩子具有攻击性行为障碍,需要立即干预和辅导。
经过心理专家分析这个孩子画的房树人图画,发现了这个孩子的问题:行为控制力差,易冲动;内心有很多愤懑,需要一个出气筒;攻击性很强,逆反心理很强;非常需要父亲的关爱。
综合与男孩母亲的谈话,这个孩子的问题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出在了父亲身上。
男孩跟女孩本来就是不一样的。父亲在有了女儿之后忽略了男孩的心理感受,对男孩的要求更加苛刻,认为男孩不乖,动手打孩子的情况时有出现。因为父亲打自己,孩子的逆反心理越发严重,只要有机会就会惹是生非,有时还会打妹妹,这就更加让父亲不满意。家庭关系恶性循环了。
这个男孩是个好胜心很强的孩子,性格很倔强,情绪不稳定,冲动。由于父母亲疼爱妹妹,打骂自己,孩子在心理上出现了严重的挫折和自卑感,年龄增长,心理失衡,失落感越来,越强,用父母不认同的方式不断的发生攻击性行为获得暂时的心理平衡。因为在学校里同学不喜欢他,老师也对他有偏见,所以他敌视一切并以侵犯行为来获得宣泄,寻求自尊和自信。
孩子攻击性行为是由于父亲的影响,因为孩子讲:父亲总是打他,以前还打妈妈。孩子看到的就是暴力,家庭暴力,这使得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是扭曲的,给孩子幼小的心灵打上了扭曲的烙印。关心和关怀从应该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种正常和重要的心理需要。同时需要家长注意的是:家长的言行举止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家长的打骂会加剧和强化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会成为孩子攻击性行为不断发展的催化剂。
学校里老师要多一点宽容和表扬,少一点指责和排斥,与家长要积极配合积极合作。问题行为矫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必须的原则是“大目标,小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