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讲个小时候的故事。
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父亲、我、弟弟三人打牌,突然有一局,我输的特别惨,基本类似于考试考0分那种状况吧。
其实打牌当然有技巧,但是牌运也很重要。不幸的是,我那把牌运极差。这局牌结束后,我不争气的哭了,心里很是委屈。其实不是我没输过,只不过第一次输的这么惨而已。
父亲在牌局结束后,狠狠的呵斥了我,说我没出息,输了还哭鼻子。当时我的感觉是既委屈又害怕,父亲的批评让我以为我犯了错误。
不知道是不是这件事的影响,我通过元认知看自己,发现自己一个非常明显的性格特征,那就是是喜欢合作害怕竞争。
就像玩游戏,我和朋友一起时,喜欢选择那些合作闯关的类的游戏,而不爱选择竞技类的游戏。如果是我游戏赢了,我会想办法让对方也赢一次,达到平衡。如果是游戏中需要合作,我通常不会选择那些英雄式的角色,而更注意团队需要。所以我上学时踢球是后卫,因为大家都想进球;大学时玩魔兽世界,几次都选择了奶妈职业,因为其他同学都喜欢输出。
这种性格有利有弊吧,其实不是我不想赢,只是更讨厌输的感觉。虽然我有意识的控制自己改变,但是我知道目前为止,本质上我还是原来那个小孩。
刚才讲了,我还有一个弟弟,其实他比我惨,因为无论干什么,总是我赢面大。记忆里他可没少因为输哭鼻子,但是长大后,他就比我更愿意挑战竞争,就是我畏惧的那部分。
02
人生不总会一帆风顺的,难免会碰到挫折,面对失败。
小孩子在成长中也会面临许多类似境况,但是,很多家长却发现孩子输了以后,要么大发脾气或者大哭,完全接受不了失败,要么表现得满不在乎。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呢?
人总是喜欢成功的,但是更主要的是孩子从小就被家长灌输了竞争的概念,潜移默化中,孩子只认为第一才是好的。大家来看看,我们的生活中是否充斥着这样的场景?
“宝宝,快来吃饭,不吃饭长不了大个。”
“宝宝,来和妈妈比赛穿衣服,看谁穿的快。哎呀宝宝太厉害了,比赛又赢了。”
“宝宝,快点起床,别的小朋友都到幼儿园了,再不起你就迟到了。”
虽然我们家长没说出来让孩子处处争第一,但是已经把竞争的概念埋在他们的心里,这原本没什么不好,但是其中缺少了两个要素,第一个是完成比赛比拿冠军更重要;第二是失败并不可怕。
家长如果想在平时的生活中,给孩子灌输这两个概念,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说输赢是常有的事
输赢确实是常有的事,但是请千万不要再和孩子这么说了,尤其是在孩子输的时候。这个时候,孩子的心情已经很不好了,无论家长批评教育什么,孩子都听不进去,只能疏远你们之间的关系。碰到这种情况,家长应该第一时间给予安慰,等到孩子平静下来,再鼓励孩子重新开始。
比如家长可以套用下面这个模板。
爸爸/妈妈知道你输了,很难过/心情很不好,我以前/小时候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第二、家长不能有冠军心态
家长的感情是藏不住的,孩子能直接感受到家长的想法。如果孩子输了,家长很在意,即便不批评孩子,眼里总会藏着失望,心情、语气都会受影响。所以在孩子小时候,只把目标定在完成比赛是最好的选择。只要孩子完成比赛,那么家长就要鼓励。如果赢得了冠军,那是意外之喜;如果失败了,比赛也是一个很好的经历。
第三、想让孩子体验失败,需要一定技巧
很多家长想让孩子体验失败,一是避免孩子骄傲,二是让孩子学会面对困境。这是很好的想法,但是操作时需要一定技巧,避免适得其反。
比如让孩子失败,不能选择孩子完全没指望赢得东西。比如让孩子和大人比赛跑步,在不擅长的领域和其他孩子竞争等等。毕竟失败是糟糕的体验,孩子看不到赢得希望,就不会想着成功,而是想着如何不失败。就像我小时候那种感觉。挑选项目最好是对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是努力一下还能成功的事情。这样孩子技能体验失败,又能体验提高后的成功,更易孩子的成长。
第四、正视失败
小孩子很难正确的理解失败,这个时候家长往往传递一些错误的观念。
比如孩子和大人拔河输了,家长说宝宝长大了就有力气了,就会赢。
这是一种找借口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转移失败的挫折感,小孩子以为失败不是自己的原因。其实就是家长帮着孩子逃避失败。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在以后面对挫折时,也会时常推诿责任,找各种其他理由。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家长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失败,输了就是输了,爸爸妈妈还是一样爱你。
家长都觉得挫折教育很好,但是大多时候都不知道如何下手,我只是提出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小建议,如果大家觉得不好或者有其他方法,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