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
*学习诗人的语言
*渔洋第十法
一、诗人的语言
诗人的语言对诗人来说,语言是诗人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也是沟通诗人与读者思想感情的媒介。
诗人的语言被称为“诗家语”。和其他文学品种相比,诗的语言最具特点。
宋代王安石把诗歌语言称为“诗家语”是有其道理的。因为诗词有韵律的限制,用语有时在句式的衔接上有跳跃,有省略,不严格遵守语法和表述上的连贯性。
所以是诗人“借用”一般语言组成的诗的言说方式。
一般语言一经进入这个方式就发生质变,意义后退,意味走出;交际功能下降,抒情功能上升;成了具有音乐性、弹性、随意性的灵感语言,内视语言。诗家语是诗的特别语言。
诗,立象以尽意,大有言犹不尽,欲说还休的那种只可意会的神秘感。所谓寄托,所谓蕴藉,说的就是诗所表达的近乎“道可道,非道也。”和禅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理一样。所以,诗贵委婉,排斥直说。
忘记是谁说的“小说的语言如把米做成饭,散文的语言如把米做成粥,诗的语言如把米酿成酒。如果不能让人如醉如痴,虽然不能说不是诗,至少不是好诗。
诗家语在生成过程里,诗人主要有两个基本选择:
第一,是词的选择。诗表现的不是观,而是观感;不是情,而是情感。诗的旨趣不是叙述生活,而在歌唱生活。所以诗倾吐的是心灵的波涛,而落墨点却往往是引起这一波涛的具体事象。杜甫不讲天下太不公道,却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词选得多好啊。
第二,是组合的选择。在诗里,词的搭配取得很大自由。这种组合根本不依靠推理逻辑,而是依靠抒情逻辑,尤其是动词与名词的组合常常产生异常的诗的美学效应。
虚实的组合让诗有了很大的情感容量。诗家语正是依据诗人的情感逻辑,创造出一套独特的语法逻辑。
例如,超人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神秘的象征、拗仄的句式、怪谬的词语等,它们往往超出了常规修辞的限度。正如鲁迅所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
从诗的艺术性看,诗家语是以趣味性为主要追求目标的语言。诗求唯美,尤其是“趣味美”。趣,虽然有多方面,但我以为情趣是第一要旨,所以诗家语更注重诗人情感的韵律,即诗人生命律动的质量。
绝句的语言要求:
1、语言要求,绝句是一种高雅的艺术,要有诗的意境、诗的韵味及其感人的魅力。诗的语言要“意新语工”,要“语意两工”。绝句少则20字,最多28字,必须精炼、含蓄,形象生动,音韵和谐。
(1)它不等于生活语言。诗的语言不同于一般生活语言,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更优美的语言。袁枚说:“诗如言也,口齿不清,拉杂万语,愈多愈厌。口齿清矣,又须言之有味,听之可爱,方妙”。当然,也有不经加工的语言在诗中的。
如:戚继光《七绝马上作》: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边花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一年三百六十日”是口语,但在此诗中,与前句后句都非常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很自然,恰到好处。也只有这样才可以的。(注意哈:一般来说,都是要加工的,否则没有了诗味,也很难说是好诗。)
(2)语意两工。就是说写诗“意”要好,“语”也要好。
二者必须统一起来,王安石提出要用“诗家语”,就是这个意思。
如:王之涣的《五绝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只10个字,写得气势磅礴,景象壮阔,读后使人胸襟开阔。
诗人至此,还要翻出新意,把读者引入更高的境界,更广泛地扩大读者的视野。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10个字,既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高瞻远瞩的博磊胸襟,更透出一种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人生哲理。
短短四句话20个字,就把诗的“意”充分表达出来了,令人读来,意味无穷,这样的语言,就是好的诗家语。
(3)词句要活。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诗贵活句,贱死句”,就是说诗的语言要活,死板的语言的诗是上不得台面的。
卢照邻说过:“下笔则烟云飞动,落纸则鸾回凤惊”。
如李白的: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写金陵西南江边的三山相当辽远,一眼望去,它好象半落在青天之外,看不清楚;秦淮河的流水,被河中的白鹭洲分为两半,流入长江。“落”与“分”用得都非常活,生动。
还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都是非常好的活用。
这一闹、一破、一弄,很形象,这也是平时说的练字。
(4)要含蓄。
诗的语言要具有含蓄的特点,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特点。要富有象征与暗示,使诗意更加丰富和难以确指,即所谓“诗无达诂”,就是说诗给人的是一种感觉,而不是直接指定某事某物,往往是意在言外,意在诗外。
如:李白的《五绝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别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诗的本意是要抒发离别时的痛苦感情,但却不直接抒发,而是把春风拟人化,说春风是通晓人意的,不愿意见到折柳送别的场面,所以故意不让柳条发青。
可是现实情况是,尽管柳条尚未发青,但离别还是在发生,这种痛苦痛之痛也。这样曲折、含蓄地表达离情,在感情上更深了一层。
2、语言的锤炼。
(1)炼意
清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说:“所谓炼者,不在乎奇险诘曲、惊人耳目,而在乎言简意深、一语胜人千百”,也就是诗的语言要个个精当,字字恰到好。
唐李频说:“只将五字句,用破一生心”。
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誓不休”。
如杜甫:“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原句是“桃花欲共杨花语”,虽改了三字,其诗意就显得更加细致、更为形象,也与下句更加和谐。
(2)炼字。诗的语言要清新自然,真切有趣,做到点石成金。
一首绝句少则20字,多也不过就28字,故下字之稳当与否关系作品好坏至钜。
刘勰之【文心雕龙】炼字篇云:“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
苏东坡亦尝云:“诗赋以一字见工拙”。
皇甫汸亦云:“语欲妥贴,故字必推敲。
盖一字之瑕,足以为玷;片语之累,并弃其余。此刘勰所谓‘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也”。
在阐言炼字之重要。大抵诗文于草创之后,仍须不断之修饰润色,反覆求工,方能成为佳作。
清袁子才之【遣兴诗】云: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犹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于此可证明纵是文坛老手,亦不能废弃练字之过程。
务待精心改定,方肯公开发表。
元刘秉忠作【读遗山诗】云:
青云高兴入冥搜,一字非工未肯休;
直待雪销冰泮后,百川春水自东流。
即是描述元遗山吟诗炼字之情景,道出其锲而不舍之精神,及有所得后之会心况味。
其中甘苦,乃一切创作者必经之历程。
吟诗作文,于此一关,殊无捷径可寻,必须勤加修习,方克竟其功。
古人云:“诗有极平板,而炼一字顿殊金铁者,
如‘柳色黄金,梨花白雪”原皆为死句,而着一“嫩”字、“香”字遂有生气。
唐刘餗之【隋唐嘉话】曾云:“贾岛初赴京师,一日于马上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句,初欲作‘推’字,复欲作‘敲’字,吟之未定,不觉冲尹。时韩吏部权京尹,左右拥至前,岛具告所以。韩立马良久曰:‘作敲字佳矣’,遂定交”。后之谓斟酌字句曰推敲,盖衍于此。
(3)炼句。
就是锤炼句子,使句子达到诗境的理想要求,能充分地满足读者的艺术渴望。
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
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东坡的“摇”、“舞”当与“狂风”相配才妥帖。
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贴切。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
一着此字,满句生辉。
可见,炼句炼字的重要性。(虽然是则故事,苏小妹也查无此人,但是足以说明,炼字的重要性)
3、词的活用一般来说,汉字的词性是比较固定的,但在诗中,词性是可以改变的,这叫活用,而且活用的词往往能够收到非常良好的效果。
1)名词作动词用
如:
刘禹锡的《七绝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雨”字就是作动词用了。
2)名词作形容词用
如刘禹锡的: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春”字,是形容“茂盛”的意思;
如李嘉祐的“孤云独鹤千山暮,万井千山海色秋”,这里的“暮”字形容“暗淡”,“秋”则形容“萧肃”。这都是名词被活用成形容词。
3)形容词作名词用
如白居易的“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这个“红”字指的是“红花”,“素”字是指素丝;
如“万紫千红春满园”,“紫”与“红”都是指花,作名词用了。
4)形容词作动词用这是诗中经常出现的活用。
如王维“客舍青青柳色新”,这里的“新”是作“变新”用;
如陆游“两鬓向人无再青”的“青”字是“变青”的意思;
如苏轼“晓雨暗人日”的“暗”字是“使其暗”;
如祖咏“林表明霁色”的“明”字是“变得明亮”的意思。
4、语言应注意时代特征
诗也罢,文也罢,都应有时代特征,反映当下,才会有生命力。古往今来,不同时代都有不同时代的特点,唐诗与宋诗不同,明清诗又与唐宋诗不同。它们都有自身的时代特征。现在很多人学习古诗,只喜欢用古人的语言,仿佛活在古人的世界里,这不足取。像烛影呀、西窗呀、青灯呀等之类的语言,貌似我们都穿越到唐宋时代去了。以后大家都要注意了,除非有特别含义,一般来说,这类语言已经不能被我们所用了。因为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没有这些东西了。
建议还是要用贴近现实的有时代感的语言,当然需要锤炼,毛泽东主席是这方面的高手,他的诗词基本都是其生活及所思所想的写照,具有现实感、时代感,他的用词中有很多新的词汇,如“汽笛一声肠已断”、“喇叭声咽”、“弹洞村前壁”、“曙光初照演兵场”等等。
二、学习渔洋绝句第十法
1、【要点】此法前三句皆写今事,而第四句则归结到诗人身上,追忆往昔,但不具体说出,自有无限风流蕴藉。这与法五第三句点明今事固不相同。
2、【要点解读】一、二、三句点明时间地点场景,写今事,第四句写自己往事,但不具体说出啥往事,点到即可。具体是什么事让别人去猜测吧。注意:时空中时间变,空间并没变,前三句所描写的今天空间和后一句所写的往昔空间是统一空间。
3、【创作】一是一、二、三句写今事,注意第三句的接转,要若即若离,因为前三句如写今事,第三句往往容易平顺无跌宕。因此我们在第三句一定要让诗的内容提升,不能和一、二句抱的太紧
二是第四句,必须有标注往昔时间的词,往昔的事万不可说破,点到就行。也就是留下那七分让读者去猜哈。
例诗:
绝句
日暮东塘正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
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吴枫第几桥。
——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一
风定南溪映碧虚,扁舟选胜百蟠纡。
荇花荷叶明人眼,犹记当年入镜湖。
——又三
新月高高夜漏分,枣花帘子水沉薰。
石桥巷口诸年少,解唱当年白练裙。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一
新钓槎头缩项鳊,楚姬玉手鲙红鲜。
万山潭水清如昨,只忆襄阳孟浩然。
——万山
小渔村绝研一期第十二讲作业:
采用渔洋绝句十二法之第十法以“**感怀”为题意写一首七绝,题目自拟。
要求:
1、前三句说今事,后一句说自己往事。
2、掌握用意十分,下语三分。留七分诗味于句号外。
3,用诗家语,注意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