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据美国媒体报道,知名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在纽约曼哈顿一家医院逝世,享年102岁。贝聿铭说::“建筑的灵魂是光。”他一生都在迎着光追逐理想。据粗略统计,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获奖五十次以上。他在美国设计的近五十项大型建筑中就有二十四项获奖。
我们为什么能思能想?因为有生命。是谁在统率我们的生命和精神?是“道”。为什么有人成绩斐然?因为悟道了。如何修道,如何悟道,冯学成《中庸二十讲》告诉您。
中国人,对道都有种敬畏心、向往心,都想悟道、得道。怎样悟道?怎样得道?前提就是修道。修道怎么修?要找老师,要接受教育。如果没有老师给你讲,没有善知识指导就不行。现在小孩子生下来,父母就是老师,上学后有各种老师,但现在的教育界教的是什么?教的是知识、技能。《中庸》里说的是修“道”。什么是“道”?率性之谓道。率什么性?率我们的生命,率我们的心性,我们的身心性命都是由“道”统率的。
禅宗说要见自己的本来面目,什么是本来面目?就是统率我们身心性命的东西。南宋时,有几百僧人聚在大慧宗杲禅师门下参禅。有位僧人叫宗圆,四十多岁了,看见师兄们这个悟道了,那个也悟道了,就他还没有悟道,觉得很窝囊。有一次大慧宗杲让他到长沙去送信。宗圆禅师很不高兴,他想我现在正在禅堂用功,要明心见性,正在关键时候,老和尚怎么让我去千里传书?他一个师兄道谦说:“没事!我陪你去。一路上你好好用功,什么事我都给你打理好了。”宗圆禅师就说:“好啊,谢谢师兄!那我就在路上好好用功,所有事都请您帮忙啊!”道谦说:“好,但是有几件事情还是需要你亲力亲为。”宗圆禅师问他:“哪几件事呢?”道谦说:“吃饭要自己吃,大小便要自己去,睡觉要自己去,路得自己走,其他的事我全包了。”就这么一下,他就悟了。大家想想,是谁在吃喝拉撒睡,又是谁在管理我们的吃喝拉撒睡,不外乎生命本身嘛。这位道谦禅师,可是朱熹学禅的老师啊。
我们为什么能思能想?因为有生命。这一切都是率性的东西在里面统率我们的生命和精神。这个东西是什么?是道!如何明心见性?就要在这个方面下手,去感觉、感知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为生命和精神服务的这个东西。我们说“我”,“我”要怎么怎么的,那这个“我”是什么呢?这个“我”的确是非常辛苦地伴随着我们的一生,乃至在六道轮回里仍然陪伴着我,是“我”陪伴着我。但是我们只知道一个表面的很糟糕的“我”,佛教批判“贪嗔痴慢”,前面都要加个“我”字。把“我”除掉了呢?在“贪嗔痴慢”下面“我”的那个感觉只是冰山一角,是浮在面上的。水下面还有一个庞大的“我”,不显山不露水的那个“我”又是什么?我们在思考这个的时候,已经处在修道的状态了。这三句话是一体的,都在我们的“参”之中。如果能够参出感觉、参出名堂,通过这几句话,也可以明心见性,言下大悟。
儒家有儒家的教法,道家有道家的教法,佛家有佛家的教法,这个教法就是修道的必行之路。如果离开了教,我们就会像歧途亡羊一样迷失方向。老师教的是老师的,我们听的,只是老师所说的内容而已。怎样把它变成自己的?用《坛经》的话说就是“自修自行,自成佛道”。一定要自己修、自己行,就是这个“率性之谓道”。
我这样反复演绎,都是为了要回归于自己的身心性命,来感觉统率我们过去、现在、未来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也就是上下求索嘛。有的人聪明,像六祖一样可以言下大悟,有的要搞几年,有的要搞几十年,有的人甚至要一生浸泡在修道的状态中去寻找“率性”的这个东西,也就是“道”。
大家都想求道,但是道不在山里,不在西天,也不在孔庙里,道就在我们的五蕴庙里,在我们的色受想行识里,在我们的眼耳鼻舌之中,在我们的肉身里。那么怎样去修?怎样去悟?我反反复复叮嘱大家,不能把它当成知识学问,这样搞就与道不相应,就与率性不相应。
本文选自书籍《中庸二十讲》,经东方出版社授权发布,点击观看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