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被拒绝的勇气》里面讲到作者有一段时间都处于“不断失败的摸索状态。”
我突然觉得,这种“挫败态”是否很宝贵呢?因为挫败可以让我们有时间真的和自己对话。阿德勒心理学在这方面是很有帮助的。我既想要追求纯粹的研究,又想要还不错的物质生活,我自己都有点觉得“不容易”呢……因为我想要找到一个好的工作环境的想法很强,对自己的要求也比较高,才使得经常有一些“烦恼,” 因为自己设定的条条框框还是比较多吧。如何才能“一心一意”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还不愁衣食呢?有一种坐拥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意味……
通过阅读他人的经历,大概了解到作者岸见一郎在三十三岁左右开始研究阿德勒,一边读书一边慢慢取得心理辅导资格,一边作为大学外聘讲师,一边从事哲学心理学研究。直到四十岁,作者在一家精神科医院做心理咨询顾问。然而,他工作了三年就辞职了。
辞职原因其实很简单,工作过于繁重,身体已经承受不起。
这种情况其实也是我找工作的一个重大考虑因素,就是不能让身体过度负载。我上一份工作,身体上没有这样的负载,但心理上却负能量巨大,这种也是非常不健康的。我的脱发、失眠,其实都是我的身体才释放信号,告诉我“寻求改变,” 所幸我收获了经验,知道了自己身体和心理大概的“度”在什么范围,也是更近一步了解自己。
作者还提到,他发现自己因为崴脚养病的时候发现他所工作的医院运作如常,正是证明了“有他没他都一样。” 他才认识到不应该“玩命”地工作。相反,应该给自己时间去从事自己既感兴趣又不至于让自己身心承受不起的工作。所以他辞职之后才有时间去执笔《“阿德勒心理学入门》一书。
从作者的经历来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这句话我深信不疑。很多看似可能当时觉得“不那么好”的事其实事后都会让我们感叹,真的是“最好的安排。” 我觉得我只要遵循自己的内心所想所要,去努力过我所认为“有意义的人生,” 那么“此心便找到了归宿感。” I believe I will have a sense of belonging.
放眼世界,很多人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不幸导致活不到我现在的年纪,从这一点上来看,我已经非常的幸运和受到眷顾。因此我更加拥有一个感恩之心,感谢生命中的种种际遇,带给我的经验、思考、感悟,帮助我更加认识到自己的本心、更加了解自己的存在。
我相信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使命,当你听到更高阶的你自己在另一个时空对你说的话,便会有一种走向ta的亲切感。我想我的使命里有一项一定是将正能量传递给他人。我的乐观,不仅让我觉得自己内心可以平静而强大,也希望其他人可以受到正面情绪的感染而更加热爱生活。
书里还有一句非常打动我的话:
我未曾以成功为主线来看待自己的人生,所以相对而言,对“挫折”或“失败”之类的概念没有太在意。
是啊,如果我们不是以追求“世俗的成功”作为自己的行为源动力,那我们其实不会那么容易有“失败感,” 毕竟我们不那么在乎外界的、他人的评价,只努力去追求自己认为是“幸福”的事物,自然而然不会那么在意“世俗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