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赞美家乡婺源的诗句
婺源是江西省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县,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
我们也是被这里田园牧歌式的氛围和景色吸引来的。
清晨细雨蒙蒙 ,一行七人出发去往彩虹桥。
唐诗“两水夹明镜 双桥落彩虹”说的正是彩虹桥。建于南宋,距今已有800余年。
关于彩虹桥名字的由来,当地流传着一个故事:
最早在彩虹桥上游,有一座独立木桥。由于桥的选址及牢固性非常不好,木桥每年都会被洪水冲毁几次,给过往的行人带来不便。清华村一位名叫胡济祥的出家和尚和一位叫胡永班的能人,想建一座牢固而永久的桥。但却没有足够的银两修建。于是他们简单的分工,胡济祥负责筹款,胡永班负责设计建造。在这期间,胡济祥到处化缘,用三年多的时间终于筹够了银两,然后由胡永班设计、建造、 施工,历时四年多将桥建成。
在桥将要竣工时,西边突然出现了美丽的彩虹。当时胡济祥,胡永班见到此景,认为是吉兆,立即让村里人燃放爆竹庆贺。因为彩虹是清华人心目中吉祥,美丽的化身 ,所有人都认为此桥取“彩虹桥”是最好不过了,彩虹桥的名字就这样被流传下来。
彩虹桥桥墩似船形 ,前面丰锐,后面平整 ,流线形的结构起也刚好到了分解洪水对桥墩的冲击力。
一道不起眼的石碣(石坝),抬高了水位、减缓桥墩的冲力、保护了河床 、平稳水域、鱼虾得以生息,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不禁佩服古人的智慧,也正印证了现在总说的“工匠精神”。
站在竹林下,清风扫过,细细飘香。虽已是寒冬,竹子依然青翠。
邓拓赞竹--阶前老老苍苍竹 却喜长年衍万竿 最是虚心留劲节 久经风雨不知寒
领略过彩虹桥桥体与青山,碧水,古村,驿道的完美结合,继续驱车行驶,来到号称中国最圆的村庄-菊径村。
菊径村--最圆的村庄。中国之大, 无奇不有。连村子也建的如此有特色,真是叫人拍手称奇!
菊径村是典型的山环水绕型村庄,小河成大半圆型,四周为高山环绕。我们爬上了村庄对面的小山坡,在半山腰处就可以把整个村子一览无余。神奇的是,越往上走就能感到村子越圆。一条小溪圆圆地环绕整个小村,小村与公路连接的是一座座小木桥,生活物资都必须从这些小木桥上运进村子。开车进不了村,整个村子背面靠山,很符合中国八卦“后山前水”的风水设计。
ۏ
大部队继续前进,去往号称“江南儒商第一村”的思溪延村。
思溪延村整个村落以明清古建筑为主。面临清溪和稻田,四周绿地,秀水青山,优雅怡然。1987 版的《聊斋》就曾在这里取景。从而使该村名声大噪,如果你有胆量,那就在这个村子住上一夜,估计夜间走在这乡间小道,真能感到后脖颈子发凉,汗毛倒竖的那股寒意吧~~反正我是没这个胆量~
聊斋的取景地,就算是白天看来,也有种阴森森的气息,加上风吹古老木门吱嘎~吱嘎~那种声响只觉全身发冷,想立马逃离,却又两脚发软~
不过你可别真被吓得走不动道,那可真是胆小如鼠了。因为思溪延村不仅有他“阴暗面”,他也是非常温情与幽默的~
不信看这座有头有脸的房子,是不是在坐着鬼脸,逗乐来往的行人。
置身在这宁静古朴的村落,和绿油油的油菜花田间,放佛时间都静止了。
哼一曲乡居小唱,把落寞与惆怅也随手遗忘在路上: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
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
现在全国各地雾霾频现,人人出门都带上防毒面具。蓝天白云清新空气,反而变成了奢饰品。
以至于到了大鄣山的卧龙谷,恨不得装上几麻袋氧气带回去。在国外也有过,因为空气质量下降,而在超市贩卖空气的, 不过没多久就被勒令下架了。所以要好好享受这难得的清新空气~
清代诗人汪循《登大鄣山》诗云“清风岭上豁双眸 擂鼓峰前数九州 蟠踞徽饶三百里 平分吴楚两源头 ”这里是“吴楚分源”的屋脊。鄱阳湖水系乐安江与钱塘江水系新安江的分水岭。也是金庸笔下的“世外桃源”。
这里群山环抱 ,植被覆盖率达 90.7% ,是天然氧吧。所以不要吝啬,大口大口的呼吸吧!
还能像金庸笔下的大侠一样飞檐走壁~
其实这里写到的,提到的也只是婺源的皮毛而已。任何一个地方,不是听别人说有多好,多美,而是真正去过了,才能感受到他的魅力之所在。
行走婺源,感受到的是村落间无处不洋溢着的古徽派文化。粉墙、青瓦、马头墙,层楼叠院,高脊飞檐,直指苍穹。溪流串村而过,村中街巷沿溪而设,溪流与村落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自然风光更是美不胜收,如同走进了一副泼墨山水画。走走停停,在乎的不是终点,而是旅途中的触动你的人和事还有那些美好的回忆与景色,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和在乎的人一起发现那种久违的感动,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