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有没有认真想过这样的问题,同样是人,为什么有些人很厉害,有些人很平庸?有些人做什么成什么,有些人做什么搞砸什么?这些厉害的人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秘密?
接下来,我试着用采铜老师的这本书《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来告诉你其中的一些秘密。
本书主要从七个关键因素为我们逐一揭开谜底,这七个关键因素是: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和成功。
每个关键因素我都会用一篇文章来为您一一道来。
时间
什么东西你看不见,但我们就是知道它的存在?
比如空气,比如磁场,比如我们的时间。
每个人每天拥有相同的时间,但人与人的最大区别之一,在于对待时间的方式千差万别,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那么,我们该怎样来对待我们的时间呢?
五种不同的时间视角
斯坦福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提出用“时间视角”这一概念表示人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不同态度。
① 积极过去视角
以积极的心态往回看,经常怀念过去美好的事情,但这样的人容易忽视当下的快乐。
② 消极过去视角
以消极的心态往回看,经常怀念人生中的负面经历,沉浸在以前的伤害中无法自拔,因而出现心理问题的风险比较大。
③ 享乐主义视角
以享乐的心态看待当下,他们认为及时行乐是第一要务,尽情享受当下就好了,他们的幸福感比较高,但出现成瘾行为如吸烟、酗酒、暴饮暴食的风险比较大。
④ 宿命论视角
他们对现时发生的事情感到无能为力,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自己只能顺从和忍受外界的安排。
⑤ 未来视角
未来视角的人习惯往前看、为未来谋划,更关注有待完成的目标和任务,为了完成目标,他们愿意舍弃当下的享乐。由于一直为未来担心,所以幸福感并不强。
观众在欣赏一幅画时,用不同的角度和距离去观察,会得到截然不同的感受、类似地,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不同的内心视角也在左右着我们对它的感知,进而影响我们对人生的看法。
津巴多建议不要维持单一的时间视角,因为这五种时间视角里每一种都是不完美的,都有各自的缺点,所以最好采用混合和折中的方式:
多采纳积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和未来视角,并且在三者中取得平衡,那具体如何做呢?
用四个字概况,就是“随需而变”,根据不同现实场景加以灵活选择,这就是我们需要对待时间的方式之一。
举个例子,在工作场景下,主要以未来视角为主,因为大多数的工作强调计划性、执行度和效率,未来视角使工作有条不紊,让当下的行动更好地满足工作目标,时间利用更有效率。
下班后,作者在文中推荐用享乐主义视角,不要再因明天的工作而寝食难安,应该放下工作,专心享受工作之余的闲暇。
我觉得下班后可以采用未来视角和享乐主义视角结合并进,下班后的时间属于自己,这段时间我们可以抛去工作中的烦恼,为自己设置一个五年目标,去学习提升自己,不断未自己的将来充实自己,这是未来视角。
提升自己之余,我们也要好好享受当下的生活,这是享乐主义视角。
而积极过去视角则应贯穿在未来视角和享乐主义视角之中,它是一种人生态度,积极回望过去,也在未来视角中不断成长,在享乐主义视角中好好生活。
收益值与收益半衰期
在分析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去做、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时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评估。一是这件事在当下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我们称之为“收益值”;二是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我们称之为“收益半衰期”。
半衰期最早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指放射性元素中半数原子核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半衰期越短,衰变得越快;半衰期越长,衰变得越慢。
不同元素的半衰期差别非常大,短的不到0.01秒,长的可达几亿年。后来,许多其他学科也沿用了半衰期的概念。
同样,我们工作、学习、生活都可以从这“收益值”和“收益半衰期”这两个角度来衡量,由这两个角度组合成的四类事件有: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阅读、写作、演讲、锻炼身体……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玩游戏、看电视剧、刷手机……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练一小时书法;背诵三首诗;读懂哲学著作的一个章节;多重复一组技能练习……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生气、抱怨 、吵架、打架……
由此,我们得出了对待时间的方式之二:
把时间花在“长半衰期”事情上,尽量少做“短半衰期”事情。
这个法则暗含着两层含义:
① 收益值的高低无关紧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事情,只要这个收益可以被累加,就尽管去做。
② 不要只盯住“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只要对你有长期的益处,仍旧可以去做。
时间的快与慢
“为什么我的时间总是不够用?”我们常常被这个问题困扰,我们抱怨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又好像永远都做不完。
现代社会就像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着某种角色。机器越转越快,人就被推着一直往前跑,疲于奔命。
哈佛大学的李欧梵教授认为,我们应该从一味求快的心理惯性中跳出来,让生活变得更有节奏感,也就是“有快有慢”才好。
他在《人文六讲》一书中写道:“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应该有快有慢,而不是一味地和时间竞赛。什么叫有快有慢?用音乐的说法就是节奏。
如果一首交响曲从头至尾快到底,听后你一定喘不过气来,万分急躁。所以一般交响曲都是慢板乐章,而且每个乐章的速度也有有快有慢的,日常生活上的节奏和韵律也应该如此。”
面对工作,我们要快,比如看邮件、写报告、处理日常事务等,越快越好,在极限的时间内把他们处理掉。
面对生活,我们要慢,与家人共度闲暇时光,欣赏艺术作品,自我反思,创造性活动中的酝酿过程……
这是我们需要对待时间的第三个方式。
时间的深与浅
同样是安排闲暇时间,看电视带给人的满足感远远不如从事一项自己的业余爱好所带来的满足感。
在看电视时,我们同时嗑瓜子、玩手机、跟人聊天,我们并没有倾情投入;而在写作、绘画等一些创造性的活动时,则可以完全沉浸其中,甚至进入“心流”的状态。
所以说,我们从闲暇中获得放松和满足的程度并不取决于闲暇时间的长度,而是取决于其质量。
心流是指人全情投入于一件事中的状态。在心流发生时,人心无旁骛、全神贯注,甚至达到“忘我”境界,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在这个过程中,人会获得很大的满足感。
当然,人也不可能一直处于心流状态中,也需要很简单地放松,只不过,在时间的深与浅之间需要平衡。
而获得高质量的 休闲满足其实很简单,就是:
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保持一项爱好,让它在时间的深度和长度中慢慢生长,可能会得到始料未及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