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是很多人发出的感慨。这句话曾经蹿红网络,很多人把它奉为真理。它道出了人们的心声,我们总是知道的知识很多,道理也都明白,但执行力却严重跟不上,导致很多理想无法实现,只是想想而已。
我们明明知道熬夜会导致神经衰弱、皮肤变差、免疫力下降,却依然顶着黑眼圈熬着夜;我们明明知道运动能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却依然习惯于葛优躺,一晚上不愿动弹。
我们明明知道慷慨是好的,却改不掉对别人的吝啬;明明知道受贿不对,来了贿赂却虚让了一下就收下了;明明知道吸烟有害健康,戒了多次却依然在吸。
以上的种种,都是知易行难的典型例子。
心学大师王阳明认为,知就是认识事物的道理。行就是在现实中运用相关道理。
荀子在《荀子.儒孝》中说:“知之不若行之。”
在古人看来,知行之中,最重要的是行。
知行关系都以知为先,行为后,强调行重于知。一方面是因为“知易行难”,另一方面是因为“知浅行深”。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生离死别这个词,小学生只是把他当成一个新成语来学,当他长大,恋人离他而去,父母的离世,他才真切地感受到这个词的真正含义,那种感悟和体会是痛彻心扉的,也是最真实的。
由此可见,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知”是一种浅知,即使是科学原理,背诵不如我们亲自做一遍实验的理解深刻。所以才有了那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说法。
学驾照的时候,我们熟记了交通规则,不能酒后驾车,但是我们还是心存侥幸依然酒后驾车。如果我们酒后驾车被警察拦住处罚一次,我们的认知就深了一层。如果我们酒后驾车伤了一个孩子,我们的亲朋好友酒后驾车轧死了人,我们这才真正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酒驾不对,从此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了。
朱熹强调:“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他认为知与行就像鸟的一双翅膀,车的两个轮子,二者不可废掉任何一个。
王阳明也曾指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为人处事要知行合一。
如何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呢?
一、行动起来。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我们在有了想法之后,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否则所有的美好想法将变成空中楼阁。比如熬夜,只要你能坚定地迈出第一步,放下手机早早上床休息,坚持21天 ,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就能养成。
二、学会循序渐进。真正行动起来,需要有强大的内心,要培养耐心做事的习惯,还要做好规划,一步一步去完成。并对自己每一次进步进行自我肯定和赞扬,以鼓舞自己再进一步。
三、相信自己。要有足够的信心,自信就是希望和勇气,是成功的基石。自信,能让我们精神饱满、信心充足。自信是我们每个人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它能够让我们充满无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