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千字以下的文字需要多长时间?
一篇高考作文,时间紧迫,一个小时仍得赶出来。
现在时间充裕,两个小时还写不出来?
归根结底还是习惯拖延。上学时总是将作业拖到最后一天,再由最后一天的早上拖到下午,下午拖到晚上。结果就是:要么作业不理想;要么没完成。结果就是心怀忐忑去上课了。于是,老师便让我们在课桌上贴上:“今日事,今日毕”的标语,并教导我们时间的宝贵。虽然在后来的生活和学习中仍难以摆拖延症这个恶习,但这让我知道了,最简单的道理,最容易忽视,往往也是最难做到的。如果做到了,并能持之以恒,生活也许就少了许多烦恼。
如果拖延症长在一只“咸鱼”或者一只“死猪”身上时,那倒也没什么可说,而现在他出现在人的身上,如果这个人在一些领域又有所天赋,那么拖延就难免让人觉得可惜了。
倘若这个人既拖延,又追求完美,那他便深陷矛盾的痛苦中,难以前进,结局大多一事无成。不得不说拖延症和“完美主义”,就像一把锁,一把恶性闭环的锁,让人停滞不前的锁。即便如画家达·芬奇也为此苦恼,由于追求完美和不断有新的灵感到来,所以时常没能按时交付。他在一则笔记中就懊恼地写道:"告诉我,告诉我,有哪样事情到底是完成了的?" 传世画作不超过20幅,并且其中有五六幅到他去世还压在手里没能交付。我们只是普通人, 既拖延又“追求完美”,最终什么也做不成。
回到写作中。如果,真的想力求完美,不妨把所有能利用的时间专注的去想、去写,而不是拖延时间。解决掉拖延这一环,“完美主义”未必不是好的习惯。
有一次,我试着在一天早上,正襟危坐地写作业,写完之后再三检查,只用不到一个早上的时间,完成度是让我满意。接下来的时间可以尽情的玩了,再没有焦虑。但产生的掌控感和任务完成的快感,让我停不下来了。我竟产生了学习的快感,后来才知道这是“正反馈”,这是学习的动力。
要有分寸,分得清主次。大多时候,我们把本该用来完成某项任务的时间用来放松消耗,这个过程并不快乐甚至说是煎熬,因为我们深知时间一过,我们仍得承担这放纵的苦果。所以该做的事,就在他应该完成的时间去完成,到了放松的时间就放松。
这最简单的道理,往往最难做到,如果做到了,并能持之以恒,生活也许就少了许多烦恼。
今日事,今日毕。让我们从这看似最简单的事做起。
本来,回到桌子时已经是快十点钟,我属于那种即拖延又些想追求完美的人,眼看时间快到12点钟了,简书日更的截止时间(也是我休息的时间),还没有想好要写什么。这么短时间,使我在写与不写之间摇摆。终于我还是决定写下去。于是就以我目前的状态下手,讨论拖延症。指尖在键盘不停的敲击,在快要到12点时点了提交才修改。纵然文章完成了,但不免有些匆匆。这算是个反面教材,大家不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