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重温了一遍《肖申克的救赎》。
第一次看是在高中,随着时光流逝,依稀只记得“体制化”和安迪越狱的画面。
当自己有了一定社会阅历后再去重温这部经典影片时,已能够看到更多东西,对生活也有了更多地思考。
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座无形监狱?
发生在肖申克监狱里的故事,不仅仅是老布、瑞德和安迪的故事,也是现实中你、我、他的故事。
01生活本就是一座监狱
生活本就是一座监狱,安逸和稳定筑成无形的高墙。有的人肉体逃离了监狱,心灵却永远被困在了里面,就像影片中的老布。
老布是监狱的图书馆管理员,每天推着小推车挨个去牢房门口分发图书。他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个工作,在监狱里度过了半个世纪。
有一天,老布突然被告知,他自由了。
本该是件高兴的事情,可老布却彻底慌了。他用刀挟持了狱友,想因此获罪,继续留在监狱里。刀子已经划破了狱友的皮肤,可是他终究不敢下手,最终还是出狱了。
自由对于老布来说是无形的绞绳。坐在车上的他,眼睛里没有半点重获自由后的喜悦,更多的是无措和迷茫。
在监狱里待了半个世纪,世界早已不是他原来认识样子。他小时候只看过一辆汽车,现在路上到处都是车。他仿佛是从半个世纪以前穿越过来的人,走路跌跌撞撞,过马路时惊慌失措,还差点被车撞到。
假释委员会给他安排了住处和工作,可年迈加上有关节炎的他工作起来力不从心。他被经理和顾客嫌弃,又没有朋友,下班后只能到公园里喂鸽子。
他又想起了在监狱里收养的那只乌鸦杰克,心里期待着它会突然出现跟他打招呼。50多年的监狱生活,他早已没有了亲人和朋友,在最孤独的时刻,能想到的也就是那只乌鸦,以及监狱里的那些囚犯。
一到晚上,他就会失眠、做噩梦,梦见自己从高空坠落。常常还会惊醒,起来之后莫名记不起自己身在何处,内心充满恐惧。
他诞生过拿着枪抢劫超市的想法,甚至想过开枪打死超市经理,那样他就能再次回到自己熟悉的监狱。
有一天,他终于厌倦了整天担惊受怕的生活,决定离开。
他收拾好自己的行李,换上整洁的西装,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瑞士军刀,在墙上刻下“布鲁斯曾经来过”。
然后看了一眼自己刻下的字,上吊自杀了。
老布就是一个典型的被体制化的人,不幸的是,他在人生的晚年被迫走出了体制,离开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就像鱼儿离开了鱼缸,纵使外面是更广阔的的天地,但等待它的只有死亡。
面对完全变样的世界,他感到格格不入,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当他迈出监狱大门的那一刻,死神就已经悄悄向他逼近。
五十年的牢狱生活,早已让他习惯了被体制化,失去了对自由向往。
即便肉体获得了自由,但他的心灵早就离不开那座监狱,离开便意味着死亡。
我们的生活本身也是一座巨大的无形监狱。
大部分人都生活在这座无形监狱之中,过着跟老布一样的生活,每天奔走于公司和家之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手头的工作。
只有晚上下班回家以及周末的时候,才有空去憧憬一下诗和远方。日子久了,大家也就习惯了这种安逸和稳定。
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习惯了这种生活的人就像出狱的老布,对周围的一切感到万般不适,甚至难以生存。
面具一旦戴得久了,便再也摘不下来了。
这样的生活给了人们安全感的同时,也扼杀了人们心中对自由的追求。
02心中有光,生活才有希望
在影片中,对于老布的问题,瑞德看得很透彻,他在老布死后说了一番话:
“老布没疯,他只是被体制化了。他在监狱里待了50年,已经成了井底之蛙。他念过书,在这里还有一些地位,出去后就成了废人了。”
他是在说老布,也是在说自己,以及监狱里的其他囚犯。
瑞德善于察言观色,在监狱里混得很不错。他掌握着重要的物资渠道,别人不会主动找他麻烦,他更不会主动找别人的麻烦。
瑞德同样也是一个被体制化的人,在监狱里,他还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可他的价值也仅仅只限于监狱。
几十年的监狱生活,已经让他不敢对自由有所奢望。当安迪跟他谈论希望时,他反驳道:
“希望是个很危险的东西,它会让人疯掉,在这里,希望没什么用,你最好还是认命吧。”
瑞德虽然三番五次申请了假释,每次被拒绝后,他并没有露出失望的申请,反而很淡然。或许,在他内心里,并不是真的想离开监狱。
假释出狱后,他表面上平静,实则内心迷茫。
他适应不了监狱外的生活,连上个厕所都要跟经理打报告。尽管经理再三说明不用报告,但他早已习惯,不这样做的话,他连一滴都尿不出来。
如果不是安迪拉了他一把,瑞德最后多半也会自杀。
跟老布不同的是,他内心的希望之火并没有完全熄灭。
当安迪在广播室播放《费加罗的婚礼》的时候,瑞德听到了自由的声音:
“歌声直上云端,飘向更高更远的地方,超越了失意囚徒的灰色梦想,宛如美丽的小鸟飞进了我们的牢房,瓦解了这冷酷的高墙,就在这短暂的一瞬间,肖生克监狱的所有囚徒仿佛重获自由。”
虽然希望之火犹存,但彼时的瑞德已经认命,没有勇气再去追求自由。
是安迪在留在巴克斯顿的橡树下那封信重新点燃了瑞德的希望之火。
安迪在信中说:
“希望是件美好的事,它也许是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读完信的那一刻,瑞德才明白,自己真正被囚禁的不是肉体,而是心灵。
那一刻,他才真正重获自由。
在去投奔安迪的路上,瑞德内心充满激动,脑子里思绪乱飞,他终于体会到了作为一个自由人该有的感受。
他开始了一段漫长的旅程,也许伴随着未知的结局。
但他不再害怕未知,因为他有了新的希望,内心憧憬着与朋友相见的场景。
其实,瑞德也代表着一类人,代表着那些曾经被体制化,但最终走出来,重新追逐自由的人。
他在最后或许已经明白,自由从来就不在监狱的围墙之外,而在每个人心中。心灵若没了自由,到哪里都是牢笼。
只要内心不放弃,生活就还有希望和自由。
03人的一生不外乎两种选择
安迪是肖申克监狱里唯一一个没有被体制化的“犯人”。
即便被关了19年之久,但他从未放弃过对自由的追求。
从刚入狱开始,他便表现得与众不同,跟监狱里的其他人显得格格不入。即便常常遭遇毒打和凌辱,他也从未屈服。
在他的字典里,从来没有认命两个字,所以他努力抓住一切机会,隐忍、谋划,耐心等待时机的到来。
和其他犯人按部就班的生活不同,安迪很善于发现机会。他从不安安静静地当个犯人,而是喜欢不断地折腾。就算屡次被关禁闭,仍然乐此不疲。
修房顶的时候,他教狱警队长如何避税,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然后又帮监狱里的其他狱警报税,甚至还帮典狱长洗钱。
为了让州参议院给图书馆拨款,安迪坚持给参议院写信,从每周一封到每周两封,最终参议院答应每年拨款500美金。
在其他犯人眼中,他是异类,更是天才。
从安迪身上,我们还看到了远超常人的毅力。
为了越狱,他用一把小锤子在墙上挖洞,挖出来的泥土装进口袋,一点一点地运到操场上,这一挖就是十九年。
当他找典狱长为自己伸冤却被关在小黑屋2个月时,他仍未放弃自由和希望。
十九年的牢狱生活,已经足够将一个人体制化。但不管这座监狱带给安迪怎样的苦难,他始终都没变。
冷酷的高墙困住了他的肉体,但困不住他的灵魂。
所有人都以为他已经习惯并依赖于监狱的生活,可没有人能料到,十九年过去了,他竟然还想着越狱,而且成功了。
正如瑞德所说:
“有的鸟毕竟是关不住的,他们的羽翼太光辉了。”
安迪含冤入狱19年,哪怕监狱的生活再怎么单调乏味,他都没有选择安逸其中,自我放逐。
而是始终紧紧握住那仅存的一点希望和自由,这是他的生存之道,也是一种终极的生命感悟。
他说过,要么忙着生,要么忙着死。
自始至终,他都在选择生的那条路,最后他不仅重获了自由,也拯救了瑞德。
这部27年前的电影,为什么直至今日依然是许多影迷心中的NO.1?
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部影片,更是许多影迷的希望之光。
导演和两位主演在电影上映多年后还经常收到影迷来信,他们的信中洋溢着感激之情:
“天哪,你的电影让我从一段非常糟糕的婚姻中挺了过来。”
“它让我度过了生命中一段非常低落的时期”
“当我所爱的人去世时,它帮助我坚持了下来。”
“因为它,我放弃了自杀,意识到我可以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
“这部电影就像一个朋友,在我失落的时候跟我说话,把我扶起来。”
这部经典影片诠释了一种人生态度——追求自由和希望永远是生命最美好的属性。
当生活糟糕透顶时,不妨重温一遍《肖申克的救赎》,也许就能看到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