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并不是一开始就扭曲的。
爱伦·坡笔下的“我”,曾经性情温顺,富于爱心。
而也许是由于酗酒,“我”开始变得暴虐无道、喜怒无常,身边所养的动物,一个个都渐渐被“我”所伤害,除了那只猫,那只黑色的猫。
“我”剜了它的眼睛,在作恶的路上,“我”无法回头。
“正是因为我们明白那种被称为‘法律’的东西是怎么回事,我们才无视自己最正确的判断,而偏偏要去以身试法?”
这种反常心态,驱使“我”走向毁灭。
“我”将猫吊死在了门外的那棵树上,如同绞刑架一般,印在“我”的灵魂深处。
“我”试图救赎,找回了一只黑猫的替代品,不同于黑猫的是,它的胸前多了些白色的毛。
渐渐的,白色的毛消失了,只能看见那若隐若现的轮廓,那是绞刑架的模样,触目惊心。
“我”还是毁了它,将它砌进了地窖下的那堵墙,狰狞。
“我”能听见它的哭声,它一次又一次向我哭喊,它向“我”走来,微微蹭我,用它剜掉的一只眼睛看着“我”,“我”的心一颤,又归于平静。
我不知道是什么,爱伦·坡在《黑猫》中的“我”,极度反常与扭曲。而“我”的结局,也最终是上了那绞刑架。
他把人性的扭曲呈现在了我的面前,复杂、矛盾、挣扎,黑猫作为内心善意的象征物,走向了死亡。
泯灭“我”最后一丝善意的,是冲动还是内心的快意?
我不禁发问:“经历了什么,‘我’竟扭曲成这般模样?”
他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但不难排除的,那场恶魔的火焰里,肆意摇曳,化为了灰烬,随风散去。
“我”那可怜燃烧起来的房子啊,击溃了“我”最后的理智。
那绞刑架的轮廓,如此清晰,等着“我”一步一步,向它走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