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7.26 星期三
程颢先生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既然如此,为什么墨子的“兼爱”反而不能称为“仁”呢?二者不都是体现了对天地万物的爱吗?
的确,墨子和程颢都是要人去“爱”他人,但前者要求的是无差別地去爱,后者则强调有差别地爱──二人在“是否要爱他人”这个问题上是没有分歧的,区别只在如何去爱上 。
仁无处不存,充塞于天地万物,虽然如此,它的流行发生,也只能逐渐进行,有起点,也有过程。好比草木生长,也是有一个从种子、生根、抽芽、到开枝散叶的过程。 程颢所说体现了儒家仁爱思想。儒家之仁爱强调从内在心性修起,由尽己之“忠”而自然扩充到推己及人之“恕”,所以在亲亲仁民之前,先有个求仁的功夫,也就是先孝悌,再仁民,再爱物。孝顺父母,爱护兄弟是仁之根本,说明仁爱是由天生的血缘关系为起点,再扩散开来,仁爱万物,这才是自然之理。如果有一个人,对別人家的孩子特別好,真心好,但每天都毒打自己的孩子,不给孩子吃饱,我們会说这是一个好人吗?不会的。但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很孝顺,对别人的父母爱理不理,我们虽然会觉得这个人“不热心”,但也不好说什么,毕竟他没有赡养别人的义务。
万物一体是儒学的世界观,兼爱是墨家的方法论。儒学的方法论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由心至身,而至于天下万物,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兼爱则是一种刻意,这种刻意而为之爱,就不是由本心自然发出,是舍本而逐末的。
这个道理,自己用心体会就能明白。一个人不可能一开始就像爱父母兄弟关爱陌生人,这是违反人情本性的,更不可能爱陌生人比爱自己父母兄弟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