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
班里有一个新来的同学,男孩,长得不讨人厌,但行为言语处处招人讨厌。
他喜欢攻击别人,用言语,用肢体语言,甚至挑衅地用攻击性的行为,比如打架。
女儿每天都会跟我诉说这个男生的种种“可恶”。
听着女儿的讲述,我不禁惊叹这个男生的“创意”,因为每一天他的捣蛋,都可以变着花样不重复。
我作为家长,也很是无奈,而且感觉到无力,我似乎给不了我的女儿什么帮助,除了安慰她、疏导她要大度要谅解(尽管多少有点违心)。
身为家长,我们各有各的无奈。有调皮孩子的父母头发都愁白了感觉还是无计可施,而有着不调皮孩子的父母也发愁怎么让孩子可以脱离干扰、不受欺负。
故事二:
还在一年级的时候,班里就有一个小男生也是如此,每天不是揪一下女生的头发惹怒女生,就是去拿别人的文具扔到地上、角落里,甚至无缘无故地动手打一下正在专心做作业写字的同学。
起初孩子们都是一个个地自行还击,或者跑去找老师申诉。
老师也费尽了功夫,和孩子沟通引导,和家长沟通了解和探求办法。
但男孩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
到了最后,班里每一个男生女生都开始讨厌这个男孩,并且形成了统一战线,一致的排斥这个男孩。
我每天听着女儿的气愤和抱怨,我深深无奈,只能跟女儿说不要理他远离他就好了。
可是孩子的世界就是非黑即白的。除非这个男孩洗心革面不再招惹其他孩子,否则每天的纠纷依旧无绝期。
到了最后,一场堆积已久的“战争”终于爆发。
一个健壮的活跃好动的男生带动了全班所有的男生,在临近期末的一个下午,“逮”着了调皮男孩的一次寻衅,群起而攻之。
据说十几个男生叠罗汉一样把那个男孩压在底下,如五指山般。
女生们有的围观,有的害怕,有的不知所措。
幸好当时恰巧有一个家长在场,这位家长准备带孩子搬迁到另一个城市去,于是到学校拍照留念。
这位家长制止了这场可怕的群殴,没有酿成无法收拾的后果。
调皮男孩受了些皮外伤,学期结束后父母办理了转学手续,离开了这个班级。
故事三:
朋友的儿子,也是个喜欢调皮捣蛋的孩子。喜欢跟父母讨价还价,喜欢故意把考试考砸,喜欢和同学们打闹,有一次收不住脚,直接一脚把同学踹晕了(因为学跆拳道)。
妈妈为此都陷入了抑郁。
有一次聚餐,大人都在呼喝畅饮,我吃完了和女儿还有这个男孩一起坐在休息区。男孩不时地看看这、玩玩那,就是不肯专心做妈妈吩咐他做的作业。
女儿在我旁边刷着手机。男孩不时瞄一眼刷手机的女儿,眼神中透着羡慕,因为他不时去问妈妈要手机妈妈都是拒绝或者呵斥一声。
于是我开始尝试跟他聊天。
我问他:“你是不是在想为什么我让姐姐看手机而你的妈妈不让你看?你想知道为什么吗?”
他漫不经心地看着我,犹豫了一下,点点头。我看到他眼神里试图压抑的满满的“兴趣”。
于是我说:“因为姐姐总是能自觉并且按时地完成她应该做的事情,比如作业比如自己要收拾要做的家务等。”
他垂下了眼睑。我倾前身子,隔着桌子去看他展开的本子,看本子上的内容,并且跟他保持着聊天,问他要做哪些作业,做了多少,还有多少等等。
他开始不再跑来跑去,而是因为我的“兴趣”开始把注意力也放在了本子上。
当我很认真地看他写字,并且很真诚地夸赞他写的好的某个字时,他开始调整身体,端正了一下姿势,继续在我的注视中一笔一划写作业。
他察觉到了我对他和作业的专注,我也察觉到了他因为我的关注而专注在了手上的笔划之中。
我的心中有一种微妙的感动在流动。也许他不肯安静、喜欢闹腾的行为背后,只是因为他希望能够有人能够关注到他、欣赏到他。
可是我也知道,我的一次关注、鼓励和欣赏,并不能让他从此改变,因为我不是他的父母或老师,我不是那个能够每天都在关注和给予他需要的人。
我只是“止渴”,却不能浇灌他。
虽然我并不怎么了解调皮捣蛋孩子背后的起因、家庭背景、教育环境等等,但是我却认为,所有的表象背后,一定有着可以探寻和可以转变的缘起。
每一个喜欢调皮捣蛋的孩子,也许只是为了寻求关注。他们无法抑制身体里活跃的灵魂,他们渴望被人关注、被人欣赏,只是他们还没有能力去区分什么样的行为才能既不引起别人的讨厌又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关注和欣赏。
每一个喜欢调皮捣蛋的孩子,可能都是有着自己的主见和想法的人,他们不愿意被环境同化,他们想要活出自己,可是作为孩子,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要活出什么样的自己,于是他们就选择了让自己跟身边的人不同,因为这样他们就能收获所有人的目光和关注了。
而一个孩子的行为和观念,通常都是从家庭中获得的。行为有所偏差的孩子,也许只是因为接触了很多不良的视频、动漫、电视剧等,如果父母从小没有恰当的引导和忽视孩子吸收的东西,就很有可能会让孩子去模仿不良的行为并且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
所谓言传身教,其实做父母的就有点像种花种果一般,你种下种子,付出了什么,就会收获什么样的结果。
而除开了家庭价值观影响、或者父母言语不当引发的原因,也许孩子的调皮捣蛋也可能仅仅只是因为运动的不足,难以释放男孩子体内过多的活力。
洪兰在《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一书中提到,“其实很多被大人认为是‘皮’的孩子,只要给他们一个运动空间、一点时间,将精力正当消耗掉他们就不捣蛋了。”
在《正面管教》一书中,【美】作者简.尼尔森也提到了父母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时,应该学会先控制父母自己的行为。当父母成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并且将父母的行为转变成对孩子的鼓励,学会鼓励性的、有长期效果的方法,这样既不损伤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也更能了解孩子、给予孩子想要的理解和关注,从而让孩子能逐步改变自己的不当行为。
总之,父母如果想改变孩子的调皮捣蛋行为,需要分析孩子的行为背后是什么起因,是因为父母的呵斥、指责或者严苛?还是因为父母的淡漠或者疏忽?又或者仅仅只是因为生理上过于旺盛的生命活力?只有找对了方向,并且用对了方法,那么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才有可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并且能够听从父母从而去改变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