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超越外在束缚,倾听心灵呼唤
【时间】2019年5月16日(今天晚上)19:30--21:30
【嘉宾简介】
西安市长安区第三中学 数学老师康霞。一位平凡身玻璃心的草根老师,却有努力做一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泉水一样有温度有情怀的教师心,因为敬畏生命,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所以虽然平凡,却不平庸;尊重自己的职业,幸福的教着,活着。一辈子学做教师,学做一个完整和谐的自由人。
《教学勇气:教育新专业人士》即最后一章。审慎的情感,是心灵充满活力的宝藏。帕尔默先生对于培养新专业人士教育的建议有五条,其中这两条让我感触很深:
一、我们必须帮助我们的学生揭穿如下神话:机构拥有自主甚至终极的权力控制我们的生活。探讨的主题:人是一个群体动物,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不管在哪里,我们都从属于所在的单位机构,服从于体制,我们是无能为力的局内人吗?机构拥有终极的权力控制我们的一切生活吗?我们能否做到身在体制,心不盲从;人在江湖心却自由?
二、我们必须确认我们学生的情感与智力都重要。讨论主题:在我们一直以来的教育观念中,常常强调要理智行事,不可感情用事。理智总是比情感更重要。但是,如果失去心灵,埋没情感,忽视内心,身心分离,我们的生活还会生机勃勃还有幸福吗?学生会成长为人格健全、和谐完整的人吗?
请我们一起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探讨一下,超越体制机构的控制,倾听心灵呼唤,拒绝身心分离,努力过一种独立自主完整和谐的教育生活。
初夏之夜,草木欣欣向荣,向美而生。衷心感谢各位朋友拨冗前来,共渡这个思维碰撞,思想交融的主题晚会,我深感荣幸!我是今晚的主持人康霞,来自于西安市长安区第三中学的一位数学老师。感谢吴国珍教授给我们提供这个珍贵的平台,让我们身在四面八方,一线之牵,心相聚在此,思想交流在此! 今天晚上,希望我们开放心灵,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想法,一起寻找“超越外在束缚,倾听心灵声音”的最好通道,做一个幸福和谐的教育人,过一种完整自由的教育生活。今天晚上的两个主题:
一、我们能否做到“身在体制,心不盲从,人在机构,心却自由”?
二、我们总教育孩子们和自己,不要感情用事,要冷静理智……我们心底的情感真的不重要吗?失去了对情感的关注和尊重,甚至压制忽视,我们还会幸福生活吗?
如果老师常常处于一种束缚痛苦之中,学生会过上幸福和谐的校园生活吗?我们深知,没有幸福的老师,就没有幸福的学生。老师的举手投足,精神气质,情绪状态,处事方式等等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影响很大。所以我们一起探讨的第一个主题,围绕着两大关键句子:第一,人生而自由,却无不在枷锁之中,但是我们要警惕平庸之恶。第二,我们能否做到“身在体制,心却自由;人在江湖,心却自由”?康德说,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审慎的情感,是心灵充满活力的宝藏。
帕尔默先生对于培养新专业人士教育的建议有五条,其中这两条让我感触很深:一、我们必须帮助我们的学生揭穿如下神话:机构拥有自主甚至终极的权力控制我们的生活。感悟:首先“揭穿”二字非常传神生动的说明了我们的生活取决于我们自己,不是外界因素。我们自己才是生活的主宰者,管理者。我们不要被动盲从,而以外界因素找借口。我们可以做到身在体制,心不盲从。人在江湖,心却自由的境界吗?人是一个群体动物,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不管在哪里,我们都要受到所在单位机构的束缚和限制,我们是无能为力只能随波逐流的局内人吗?我们听从机构的要求和控制,任其宰割,被动工作吗?还是可以遵从内心,在自我的能动范围内主动抗击勇敢抵制不合理的部分?我们都是尘世的一颗微尘,但都有各自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平凡不平庸。我们要以自己微小有限的力量,远离平庸之恶。
那么,什么是平庸之恶?“平庸之恶”是指在意识形态机器下无思想、不判断,盲目服从,放弃自我思考的无责任的犯罪。一种对自己思想的消除,对下达命令的无条件服从,对个人判断权利放弃的恶。犹太裔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提出了著名的“平庸之恶”概念,与极权主义的“极端之恶”相对应。阿伦特认为,纳粹党高官阿道夫.艾希曼为他恶贯满盈的罪行辩护时说“他只是齿轮系统中的一环,起传动作用罢了。”他为自己冷漠无情盲目服从的行为,就是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平庸的恶”,这种恶是不思考,不思考人,不思考社会。恶是平庸的,因为你我常人,都可能堕入其中。把个人完全同化于体制之中,服从体制的安排,默认体制本身隐含的不道德甚至反道德行为,或者说成为不道德体制的毫不质疑的实践者,或者虽然良心不安,但依然可以凭借体制来给自己的他者化的冷漠行为提供非关道德问题的辩护,从而解除个人道德上的过错。这就是现代社会中、体制化之中个人平庸之恶。独立判断与思考:不曾思考的东西就是平庸之恶,只有善才深刻,是本质的。独立人格之上的思考,才能拒绝平庸之恶。在我们的学校教育生活中,一个孩子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一个家庭的希望,未来社会的一份子,他的健康成长,不是一件小事,他是构成我们未来社会的一份力量,我们在实施教育教学工作时,需要尽心尽责,做一个有温度有人性化的老师,拒绝平庸之恶。
如果认为体制是枷锁,即使到了体制外,人一样可能被捆绑。重要的是心灵,心灵突围的勇气有没有,若没有,身在天涯海角,心依然在囹圄。似乎很少人能逃脱的无形的网。更值得问,靠什么消解“平庸之恶”的牢笼?我们能否做到“身在体制,心不盲从,人在江湖,心却自由”呢?以前我很是纠结,现在发现,不是很难的事。在体制内,如何才能算是心灵自由呢?体制不单单指某个单位,是所有组织的统称。所以从学校或政府某科室离职,到社会上打拼,并不意味着完全独立,还是脱离不了广义的体制。所以,个人心性的自由和组织的体制化管理,将长期并存。心灵自由,是一个有信念的人,不盲从,不跟风,不攀比。心灵自由,意味着能常常与自己对话。心灵自由,在于有足够的支撑力量!心灵自由,是尽其柔软地保护好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精力,暂时不理解让它去,呈现出大善大慧的力量自己有很多人理解。心灵自由,还有一点就是即使遭遇险恶,依然保持独立思考,启动自我保护程序,远离伤害。心灵自由,即使遭遇不公,依然相信人性中的善与美。在最绝望的瞬间,不能放弃自己!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烛光。不报怨,不纠结。做自己想做的事,能做好的事。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主人公肖申克就是最好的典范。他在管理森严的巨大监狱中,因为不满暗淡非人麻木的生活,他偷着给狱友们放好听的音乐,不惜付出被关禁闭几十天的代价;为给监狱筹办建立图书室,每周向上级管理者一封申请信,坚持几年时间 最终梦想成真;他面对黑暗无法昭雪的监狱现实,为了得到自由的生活,他心怀希望,自己挖掘通向自由美好生活的地道,十几年来坚持不懈,最终在某一刻排除万难,走向了光明自由的生活。再说我们身边周围的优秀同仁:比如走出体制自己创办运城国际学校的魏智渊老师,比如创造幸福教室的李红霞老师,创办北京辽外学校的王福强校长,关心并潜心研究教师群体的苦与乐的吴国珍教授,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创新、勤学善思的西安的贾向盈老师、吴彦超老师、陈立强老师、王敏老师等,推动阅读的赵清风老师,在高考方面钻研不断的孔令元老师,在阅读方面独辟蹊径见解深刻的王召强老师,创办“三人行”班主任工作室的丁柏恩老师。等等他们都给我们示范开拓了一条超越体制束缚,遵从内心自由飞翔的道路。今天,在此特向这些强大的优秀同仁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学习他们身在体制心却自由的精神,学习他们守着三尺讲台,做着影响生命推动教育的重大事件。“人必须找到一个能使其站立于制度之外的坚实基础,找到他自身存在的根基,依靠这个根基,他可以更好地抵制组织的价值变成他的内在生命景观时所发生的扭曲”。(P166)
我一直在思考,做为一位一线教育工作者,我能做什么?通过这几年学习的时光,我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都可以发挥自己的巨大作用,都不可忽视自己的价值:当我们渴望光明,就自己变成光明的一部分;当我们讨厌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时,自己就要全面综合的看待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做更好的自己。当我们不满教育的显性定量测评时,自己就不仅看到显性定量分数的表象,更看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隐性根源,人生中有些重要的东西,是无法测量定量的。就像一土教育的演讲者一诺所说:教育中最重要的东西,是看不见的。学生成绩表象的冰山下面,他的心理健康,人格健全,身心和谐完整,才是最重要的教育之根。如果我们基层教育者看到制度机构的局限之处,弊端和不足时,人人都拒绝平庸之恶,不做不思考不判断而盲从的机构零件。利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性,从自身积极改变,我们拥有把应试教育的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那么,那些在应试教育洪流中颠沛流离身心破碎,灵魂迷茫彷徨的孩子,就会有一个平安成长的出口,就会有一束美好人生的阳光照耀。喜欢一句话:你就是你的教育学。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教育。你怎么样,教育便怎么样。你是什么,教育便是什么。你有光明 ,教育便不黑暗。所以,我赞赏陕师大杨珂林老师一句话: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改变自己就是改变生活,改变自己的生态环境。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塞林格《麦田守望者》教师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是我们超越外在束缚的绿色通道。不要等着别人或者机构来解救自己。自我教育就是一场自我觉知,自我改变,自我新生过程。从我想做,到我有勇气做,然后到自己勇于实践,执着探索,专注投入,享受其中,影响周围的人。不依靠体制机构,身在体制,心却自由。
你就是你的教育学。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教育。你怎么样,教育便怎么样。你是什么,教育便是什么。你有光明 ,教育便不黑暗。我们站在讲台上时,我们必须点亮自己的心灵之灯。
在 我们思考和实践着,怎样成为教育新专业人士。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认同每个生命的价值,不贬低任何一个。体制其实是每个人构成的,权力的决定总是会有某些合理,又有诸多的短视功利。其实个体把自己的心神集中在最有意义又自己相对擅长的事情上,一定能呈现终极意义,引起机构内大多数的关注,慢慢改変。个体把自己的心神集中在最有意义又自己相对擅长的事情上,一定能呈现终极意义,引起机构内大多数的关注,慢慢改变。
听了青岛大学曹安娜教授的讲座,分享我今天写的几段文字。曹教授特别分享了几首诗,我最喜欢诗人安谧的这一首:
手拉手
安谧
爬山了
把手给我
涉水了
把手给我
那边呼唤了
把手给我
欣赏这首诗歌,让我想起了吴国珍老师翻译的《教学勇气》,想起了该书和吴老师组织的活动对老师心灵的呼唤。是的,每个心灵得到呵护和滋养,人和人之间就可以手手相牵,造就一方生命的绿洲。诗是文字,是心声,是诗人的人生,更是人类永恒的呼唤和希望!不知不觉三个小时过去了,曹教授的讲座分享结束,我们的心神却还在随着那明快的节律韵动。我们也要拿起笔,和着曹教授的旋律,奏出诗歌和生命的交响!手拉手,多么温馨、感人的画面,灵魂的相依相偎,这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吧。
“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这句话,是尼采在100多年前说过的。今天听来,依然具有穿透我们心灵的力量。环境不能损坏你,损坏你的只有你自己。
帕尔默谈到:我们必须帮助学生拆穿制度机构外在于我们并束缚我们的神话。我们所付出的最大代价来自于内心,来自于我们背离了我们自己的自身完整,来自于我们没能依照自己拥有的最深信念和内心呼唤来生活。在体制机制的束缚下,为了迎合管理制度和升学质量,为了做一名体制内的好教师,曾经的我背离了自己的自身完整,忘却了自己的初衷,辛勤忙碌地做着理所当然的事情,走在仿佛自己应该走的道路之上。从来没有叩问过自己:这是我内在的需要吗?是我心灵的诉求吗?是我理想中的生活状态吗?几十年如一日,我仅仅成为了一名别人眼中的好教师,却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自己的未来要去向何方?直到我遇见了“长安行”教师勇气更新活动,才真正明白了丰盈内心,改变自己,追求自身认同与完整的重要性。我在想:面对不合理的标准,当今的新专业人士一定要拥有对这些规则要求说不的气魄。比如我们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生命成长与内在体验,可以让课堂更加人性化,灵动丰富,贴合学生成长的需求,而不仅仅囿于知识技能,作业成绩等外在标准。超越体制机制的束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引领学生自信勇敢地走在其自我发展之路上。像帕尔默所说的那样,我们要能够依照自己拥有的最深信念和内心呼唤来生活。生命有限,时光匆匆,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人最宝贵的是自由,为了拥有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们需要对某些人某些事某些要求某种氛围说不。去读书,去深造,去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哪怕只是有一段自己静下来思考沉淀抑或放松身心的时光。在良知的界限之内,只要是自己的信念,是内在的呼唤,没有什么比自身认同与完整更加重要的事情;尤其是教师,我们让自己首先成为一个完整而美好的人,才能以身作则,为学生为身边人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现在过渡到我们的第二个主题,情感和智力,孰重孰轻?因为每个心灵都需要滋养呵护。二、我们必须确认我们学生的情感与智力都重要。讨论主题:在我们一直以来的教育观念中,常常强调要理智行事,不可感情用事。理智总是比情感更重要。但是,如果失去心灵,埋没情感,忽视内心,身心分离,我们的生活还会有幸福和乐趣吗?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我们的情感不可忽视,不可压制,更不可漠视。它和智力一样重要,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请我们一起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探讨一下,情感和智力同样重要。帕尔默先生说,在人类的主观和客观知识之间并无必然的冲突。传统教育就是以寻求客观知识为理由来窒息主观性。而知识是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复杂交互作用中产生的。离开情感的内心世界,外部世界能否客观全面的理解认识呢?积极的情感不仅有利于幸福感受,身心健康,还会促进激发他们更大的智慧和创造,甚至改变事业,改变社会,改变自己的世界。所以,我们必须要给学生明确的一点是:情感和智力同样重要。帕尔默先生还及时地提醒我们“这样的教育将帮助学生尊重和关注他们的情感,尤其是痛苦的情感,诸如焦虑、愤怒、内疚、忧伤和疲惫。”情绪和健康密切相关。如果失去健康的身体,失去健康的情感,我们的智力还有可寄存的光明寓所吗?木心说,“人不是一个容器,可以盛满快乐和伤心。……人是一个导管,悲伤流过,快乐流过。导管还是导管”。按照木心的理解,我们需要将导管保持畅通无阻,才能健康流通,不可堵塞或积郁,或让导管崩溃破裂的。 人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合理的欲望和情感应该得到尊重和重视,而不是戒掉回避。如果你坚持回避情绪,你必将被打扰。如果你极力逃开情绪,你将被追上。而如果囚禁它,我祈祷你囚禁不成,因为一旦你成功了,身体就会不得不说话。身体和内在是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与我们沟通的。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无时不处在一种紧张关系中———我们克服自身种种缺点、埋头付出巨大牺牲而努力要达到的目标与周围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的环境所施加的压力之间的一种关系中。这时我们大多人会沦陷,陷入漫无边际的迷茫之中———这便是灯塔存在的必要了。我们要寻找俗世之旅的伟大事物。了解情绪,才能接纳情绪,直面情绪,和情绪真诚相处,才能身心和谐。
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 ——弗洛伊德
我们生而为人,不管是凡人,还是伟人,都需要心灵的滋养。心灵的滋养,感情的归属和接纳,让灵魂愉快栖息的地方,就是身心合一,天人合一,内外世界和谐统一,顺畅流通。身体和内在是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与我们沟通的。身体即使暂时没有反应,迟早会跳出来说话:智力啊,你让我好委屈!找俗世之旅的伟大事物——是我们生命的光源!情感和智力,孰重孰轻?
我们常常忽略情感,淡化情感,甚至压抑情感,禁止情感的释放,缺少对心底情感的尊重,认为冷静的智力最重要。常常强调,不要感情用事,不要情绪化……
帕克帕尔默先生在《教学勇气》中告诫我们,“我们必须确认,学生的情感和智力都重要。” 他还及时地提醒我们“这样的教育将帮助学生尊重和关注他们自己的情感,尤其是痛苦的情感,诸如焦虑、愤怒、内疚、忧伤和疲惫。”
是啊,好的教学需要关注情绪。当学生情绪多变,坐卧不宁时,教学必然步步艰难。这时候,就需要先解决情绪问题,疏散心理疙瘩,学生才能身心愉悦,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
帕尔默先生认为 “好的教学必须是智能的、情感的和精神的——三者缺一不可,和谐统一。” 把教学缩减为纯智能的,它就是冷冰冰的抽象的;把教学缩减为纯情感的,它就成了自我陶醉,成了远离现实的空中楼阁;把教学缩减为纯精神的,它就丧失了现实之根基。所以,我们关注自己的内心情感,才能既仰望星空,有理想的诗意,亦脚踏实地,和现实紧密链接。让我们师生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和谐统一,天衣无缝的互动流畅,我们会开放心灵,从隐秘的心灵世界走向广袤明朗的世界。
我觉得,保持内心的自由,就不能以一个斗士的姿态面对现实,也就是说,在一个机构里,不能自动地把你和机构,你和他人分成敌我两方。即使是敌人,消灭敌人的方法,就是化敌为友。我们不能以“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混浊我独清”的姿态孤傲示人,尤其在教育机构了,再糊涂的领导,也希望我们的学生阳光积极向上。很多时候,是立场的不同,视野的不同,观点的不同而已。我们自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样,我们和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当我们以宽容,理解的态度审视我们自己,审视我们周围的生活和世界时,我们也解放了我们自己。
木心说,“人不是一个容器,可以盛满快乐和伤心。……人是一个导管,悲伤流过,快乐流过。导管还是导管”。按照木心的理解,我们需要将导管保持畅通无阻,才能健康流通,不可堵塞或积郁,或让导管崩溃破裂的。课堂上,让学生心灵的导管保持畅通无阻,才能健康流通,不可堵塞或积郁,或让导管崩溃破裂。我们常常忽视学生的心灵,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这是目前课堂上仍然较多存在的现象。想起一句话:世界是混乱的,它是痛苦的根源,也是创造的源泉。我们如果要改变,就必须接纳混乱。混乱是痛苦的源泉还是创造的源泉,在心中,取决于接纳臣服的心量,最大限度减少伤害发挥潜力的智慧,心能转物的定力。
在教学中,及时关注并疏导学生的情绪,能够帮助我们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帮助学生尊重自身的情感,学会恰当处理痛苦的情感。帮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探索自我的内在感受,让自己成为情绪的主人,让情绪情感向着健康阳光的方向发展。从而将自己塑造成为人格健全、和谐完整的人。想想我们身边发生的事:平常中有要好的姐妹说起生活的伤心处,不由落泪;重组家庭的孩子那阳光的笑脸之下,一颗彷徨迷茫无处安放的心;还有因与母亲争执而激烈跳桥的上海十七岁男孩,有因压力太大情绪崩溃跳楼自杀的一线教师,有带着三个孩子跳河自杀的母亲,有弑母的北大学子吴谢宇案……触目惊心之余,我们静下心来反思:哪一个处于绝望的崩溃边缘的人,不是因为情感出现了问题?没有健康的心理,没有情感的支持,一切智力和成功都是虚妄。所以,今天我要坚定深刻的认识到这个结论——情感和智力同等重要。
对我来说,一想到填各种表格,想到职称,荣誉称号这些,就或多或少会焦躁。后来索性尽量不想这些了。把心思放在学生身上,思考怎么引领学生,心情就舒畅。我跟同行在一起,谈起学生就滔滔不绝。一颗简单的赤子之心 满是欢喜。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无所为而为之。给心灵以空间。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艺术是面对的心灵。科学面对的是技术。 很多时候我们太迷信于技术了,以至于在课堂上忽略了心灵。没有健康的心理,没有情感的支持,一切智力和成功都是虚妄。
在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见过太多的孩子,因为家长对其情感的淡漠无情或者禁止不理,而走入人生的沙漠之地,或者心理死胡同,久久不得出来。有的自残,有的伤害周围的人。 越是不善于表达情感,不善于交流释放自己情感的人,内心处于黑暗泥潭的之中,不能自拔。他们容易抑郁成疾,失控,崩溃。想想真让人心痛遗憾!我身边一个女孩子,因为中考失意,没有发挥好,她父亲在她因病住院一周时间,竟然没有打一个电话,没有看望她一眼。她母亲对她亦是各种责备嫌弃和抱怨,这个孩子从小到大 ,得到的是期望高,严格要求,父亲骂她的时候,她都有想死的愿望。她渴望爱渴望肯定的情感,很少被理解被接纳和支持,这一种父母之爱,让她窒息,让她患上了微笑忧郁症。高中学业越来越艰难,正常的同学交往都渐渐有些困难。一个高一的男孩子,他平常看起来阳光灿烂,思维敏捷灵活,学习积极性也很高。但和母亲不能沟通不被理解的时候,他情绪严重失控,伤害身边的同学,有时自残……她是家里唯一的男孩,母亲对他因为爱,从小期望很高,及其重视学习分数。让他既自卑又自尊,形成看不得别人比他好的心理,他心烦意乱的时候,行为不能自控。还有的孩子,因为合理正常的情绪不能及时释放表达,日积月累,终成心理顽疾,强迫症,忧郁症,各种心理障碍,最后正常生活都难以继续,实在是让人心痛。这些例子不胜枚举。
人是一个有情感的动物。教育的目的是首先是培养一个完整和谐的人,一个人格健全生活幸福的自由人,一个会生活有情趣的人,能为世界带来美好价值的人,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无情无义的工具,被金钱和生活名利裹挟奴役的人。所以,我们如果只讲究理智,不重视情感,那和机器人有何区别?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一块难以触摸的神秘世界。广袤、繁杂、模糊、变化和难以把握,就像我们的心灵世界一样,也一定有我们认识不到和抵达不了的“盲区”,所以苏格拉底提醒我们——认识你自己。我们的古人圣贤也说,不患人之不知己,只患己之不知人。也许我们穷尽一生,到头来未必真正的了解自己。但对于生命来说,就在于体验实践和感受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对于冰山下面的情感——内心世界引起重视。审慎的情感,是我们心灵充满活力的宝藏。
一、我们必须确认情感和智力同等重要。我们试想一下,生活中的多少伟大的创造发明,探索发现,都不是因为强烈的情感驱使?!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多少科学家付出了异常艰辛的劳动;水稻之父袁隆平潜心钻研粮食增产,为全世界人民的生存造福;屠呦呦发明青蒿素有效治疗疟疾传染病,没有内心坚韧不拔的情感支持,探索研究的漫漫旅程如何能持久几十年?各行各业的优秀者,他们的内心若没有强烈的爱国济民,为人类幸福而发奋图强的情感驱使,智力怎么会盛开出如此灿烂的科技之花?情感促进智力的发展,智力需要情感的支持,也是引领疏导情感的基石。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现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在忙碌繁杂匆匆流转的工作中,被世俗的各种欲望和关系裹挟前行,往往迷失了方向,忘记了内心的自己,忽视了内在情感的需要。所以,我们物质富有却不快乐,我们吃穿住行不缺,却不开心。情感的外在表现为情绪,情绪引发各种行为。一个心理学家说:如果你坚持回避情绪,你必将被打扰。如果你极力逃开情绪,你将被追上。而如果囚禁它,我祈祷你囚禁不成,因为一旦你成功了,身体就会不得不说话。根据世界心理卫生组织的统计,大约有70%以上有心理障碍的人会以“攻击”身体器官的方式来消化自己的情绪困扰。生病是身体为心理买单。情绪与健康有着紧密关系。身体是心灵的镜子。身体和内在是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与我们沟通的。我们人体的各种病痛和不舒服,都是因为对情绪的忽略和冷漠,引发了身体的抗议和抵制,所以我们就生病了。想想,肠胃得病是因为长期的紧张焦虑,皮肤得病是因为情绪的烦恼、焦躁不安等等疾病,都和我们身体的内在诉求有关。
二、了解情绪,直面情绪,才能接纳情绪,和情绪真诚相处,也不让情绪控制,才能身心和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所以,合理的欲望,正常的情感需求,我们应该正视,尽量尊重和满足,即使不能,也需要疏导,至少也要转化。
三,我们应该如何识别疏导情感?
(一)生活需要留白,不要填的太满。当你感觉身心俱疲,百无聊赖之时,生活没趣无力,感受不到愉快时。就需要停下来,休息,放空心灵。抽空休息娱乐,抽空和大自然亲密接触。不要被生活的各种欲望和关系的洪流裹挟着前行,忘记了自己。忘记了我是谁,我到底想要什么。
(二)合理的做人,幸福的度日。这是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我们需要正视心里的情感需要,不要回避,更不要隐瞒和忽视,需要合适的表达疏导。人的一切欲望和需要都是因为缺乏。不要带着面具生活,为了所谓的坚强梦想而丢失了真实的自己,脆弱的自己。 乔布斯说,我们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寻找到心中真正的所爱。其实生活是自己的,与世界无关。我们不必患得患失,瞻前顾后,忽视真实的自己,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观众。 帕尔默提醒我们,并不是所有的情感都能促成对世界的认识,有些感受只是个人的反思并非反映社会弊病。所以需要严谨审慎的筛选学习共同体中的正能量信息。即就是真正的促进教育发展,有益于学生成长个人成长的事物或者情感吗?是帮助我们照亮环境的情感还是自己阴暗面的情感,需要甄别清楚。我们宣称的问题,是经过许多事实证明的公认问题,还是自我推测自我臆想,或是自己的傲慢与偏见?这些需要识别真假,去伪存真。
(三)阅读和写作,也是释放表达情感的一种良好方式。音乐运动外出旅行画画等也是。所有的文学,都是人学;所有的阅读,最后都要回流到人的内心。音乐是有声音的情感释放,是心灵之歌,旅行是重新认识自己,画画是天人合一,与大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林语堂说: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被生活磨去棱角的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寻找到自我超越,自我释放,自我教育的能量。贴近真实的自我,做真实的自己,拥有一颗赤子之心,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的学生。我们自己首先要身心和谐统一,自己洒脱通透,遇事冷静豁达,以身作则,才能影响到学生的生命。
(四)放下就是重生,简单即是幸福,接纳也是新的开始。对于生活中不能改变无法选择的事情,需要接纳放下,不较劲。
著名的“费斯汀格法则”:生活中的10%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由你对所发生事情如何反应决定。发现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反应应对。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世界。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人生而自由,却无不在枷锁之中。但是,我们即使戴着镣铐,也要起舞,毕竟,生命不可辜负,思想永远可以自由飞翔。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但也不能承受之重,重得击垮了梵高和海子。
特别有默契感的是吴彦超老师的想法[微笑]自由不是做个“斗士”,而是向“庖丁”学习:体制有一定的弊端,领导也受立场的局限,家长们的素质也参差不齐,孩子们的身上也存在各种各样的毛病,但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现状。对抗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常常会让问题更复杂。“人格只有在健康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不然,人格在不健康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必定是畸形”。——《荣格的智慧》第209页“认真调查的结果是:问题学生的心理失调是因为其特殊的家庭环境,使其具有不能适应集体生活的特性”。《荣格的智慧》第211页荣格特别指出,在治疗儿童的心理问题的同时,必须了解他们父母的心理状态,注意他们的心理问题、生活方式、理想抱负,还要注意他们的家庭环境。这些都能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荣格的智慧》第210页
Live like you were dying, love because you do.
生如将逝,爱因本心。
———至真至诚对人对己,出世即入世,入世亦即出世,彼岸如来,如来彼岸。
“……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当他们对的时候或者错的时候,都要比我们所理解的更有力量。的确,世界是由他们统治的。讲求实际的人总是认为他可以不受任何思想的影响,可实际他已经是某个已故了的哲学家家思想的俘虏……
我确信,与思想逐渐侵占相比,既得利益的力量被过分夸大了……不论早晚,不论好坏,可怕的东西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
———【英】约翰-梅拉德-凯恩斯
教师自己要成为处理理智与情感关系的典范。学会处理自我关系,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友好相处,善于疏通自己的情感脉络,不执着任性,不和学生生气,为健康人格、魅力人生保驾护航。同时我们对待学生要有爱心耐心,善于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善于理解和宽容学生,给予他们认识以及改变自我的机会。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言传身教,善于通过细节教育,平凡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去影响学生,化教育于无形之中,学做春雨润物无声。成为完整的人,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以此去关照学生的情绪。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
不由得想起四月份左右发生的事——西安女研究生坐在奔驰盖上维权的事件。首先,心底的合理的要求情感需要表达,需要发声。不能为了息事宁人而忍气吞声,委屈求全。别人永远不知道你的心情,你的底线,你的痛苦。其次,恰当的表达,合理的交流。应该说影响维权成功的最大因素是,女研究生的表达能力,有理有据,有礼有节,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需求,不攻击不诋毁,实事求是,客观合理。 孔德说:知识是为了预见,遇见是为了维权。其实,我们和世界的链接点就是沟通交流,被理解被接纳被肯定。拼搏没错,坚强没错,但是,隐藏真实的脆弱有错。美国社会学教授布琳•布朗首次提出了颠覆大众思维的结论:脆弱是种力量。脆弱并不是你的死穴,而是你的力量。在长达六年的调查中,布琳发现,脆弱是耻辱和恐惧的根源,是我们为自我价值而挣扎的根源,但它同时又是欢乐、创造性、归属感、爱的源泉。压抑脆弱的同时,你也把爱给埋藏了起来。因此,布琳认为,我们面对脆弱的最佳途径,不是麻痹、否定与排斥,而是感受它、感恩它、接纳它、与它共存。不要压抑难过,卸下我们的面具,让我们被看见,即便是脆弱的一面。如果你都不让被发现,关心你的人如何体谅你,拥抱你?帮助你?
其实,压力无害,释放出来,一身轻松。在高压社会,哭和笑应该一样正常,崩溃像上班打卡一样常规。你拼得起,同时,你也哭得起,请善待自己,偶尔暴露一下脆弱并无不可。无情未必真英雄,铁骨柔情真风流。先做愉快幸福的教师,然后才有幸福的学生。所以,这里又回到了我们自己该怎么做?
识别与疏通情绪,对于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真的特别特别重要。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服从对于他们而言,往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不能识别他们的情绪,可能会对教育造成严重的障碍,甚至会让他们产生激烈的敌对情绪。如果不能有效疏导情绪,可能会让他们更加偏激,甚至对身边同学形成随时会爆发的威胁。给情绪以发泄的渠道,给袒露情绪提供安全无恐惧的环境。给压力以转化的契机。我们做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这样的条件,让情感找到归宿。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认识自我,找出检讨、识别认领自己的阴影,才能更好地改变自我,超越自我。反思和反省是很必要的,透过一些事情,透过身边的人们,通过学习思考等等方式反思,真正找到自己的阴影,摒弃不好的情绪习惯,方法模式,才能有机会重建自己的精神宇宙,使自己能够比之前变得更好。
个人对识别和疏导的一点想法:
1.尽量不先入为主。
2.学会耐心倾听。
3.优先告知认同点。
4.对争议处坦诚个人立场。
5.对他们暂时做不到的可降低标准或适当妥协。
6.关注关心,因势利导。
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或惊涛骇浪,或浪花朵朵,在旁观与参与中反思成长珍重的东西就是使命召唤!
童年的伤害在童年,有的人治愈却需要一辈子!一辈子带着伤痕生活,也会波及到身边的人。帕尔默认为:我们自己先做到了“不分离的生活”,才能教学生“不分离的生活”。意味着学生需要看着我们,在拒绝出卖我们的专业或者自身认同与完整时,是如何应对和处理命运的变幻莫测。他们还需看着我们失败跌倒时——任何人都会失败跌倒,我们如何再站起来,继续前进。帕尔默说,新专业人士是这样的人:在制度机构生活的强大力场中,虽然随时都有那么多可能损害我的核心价值的事情发生,但是我找到了坚实的安身立命之根基——我的自身认同与完整,就是我自己的灵魂,我有能力呼唤我自己,呼唤我的同事,呼唤我的工作场所,回到我们真正的使命。每一个来自地狱的孩子,都有一个问题家庭,都有痛苦的童年,最近尤其感觉强烈 ,有几个孩子跟我谈话,小时候的家庭状况,她们的心灵流离失所,没有归宿,漂泊流浪,既让我心里难过,又感觉无助和缓慢。新专业人士,犹如一束光,一颗星,照亮黑暗,点燃希望,能唤醒被体制机构被环境奴役折磨的人们。愿我们的情感和智力在天同为比翼鸟,在地成为连理枝,和谐共舞。
老师的关怀,无法完全弥补学生家庭的缺失,但是可以给学生一定程度的安全和温暖。所以,我们还是要尽力去做。尽管明明知道改变起来很难,但还是坚持做自己能做的,用身心慢慢温暖他们。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是教育成功的先导。依照自己的最深信念和内心呼唤去生活,唤醒天性中美好的天使,成就理想中的自己,成就美好的教育人生。再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也会有生命的萌动。再僵化的体制内,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力争有所作为。
整体合一不分离,相互补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立统一融合流动不息……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根本在于整体合一互补不分离。生活永远是一个流动不息的整体,真善美,假丑恶一起……我们要真善美,需接纳假丑恶的存在,尽量让真善美壮大……情感与理性的平衡所以最美,因为是最上乘的人生哲学。(傅雷语)愿我们的教育同仁们,超越体制束缚,听从内心呼唤,做有温度有情怀的教育, 过一种完整和谐的教育生活,做幸福自由的教育人。不苟活,活出纯粹。在这个意义上,生活不可能击垮梵高和海子,恰恰是我们被击垮了。自己先努力做到,一个身心合一完整和谐的自由人,才能教给孩子们怎么做。
教师成长的事业绝对是魅力无限的伟大事物!
拾贝于2019年5月16日教师勇气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