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校友面试Facebook咨询我,由于其从事的是金融分析工作,�Facebook HR给的反馈是需要多了解一下对科技公司如何衡量一个产品是否成功和哪些KPI重要 。
一个产品是否成功主要看赚钱比如(iPhone)或值钱(京东、Facebook、微信)最好是即赚钱又值钱(Google搜索+广告系列产品),还有就是它们当前的量级和未来能名做到的量级是多少。所以具体衡量的话主要看两个维度一个是宏观一个是微观:
宏观方面
一是产品所涉及的市场规模有多大,比如当前的电商(阿里巴巴/京东)、搜索(Google/百度)、社交(Facebook/腾讯)、出行(滴滴/Uber)等,都是巨大的市场。
二是看这个市场的成长性怎么样?当前的规模如何未来的规模如何,比如前几年国内旅游市场增长火爆出现了很多在线旅游公司,但当一个市场放缓的时候可能就是这个行业洗牌的时候,现在就是携程一家独大。这个有可能是周期性的,未来可能某个因素又会使这个行业出现大的增长,但是一般小一点的公司是没办法挺过这个周期的。
微观方面
微观方面衡量的因素比较多,一般来说需要根据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产品会有具体的指标,但是一个比较统一的看法就是产品的“增长性”,比如:用户增长很快、停留时间长、传播率非常高等,这些都是相对于同行业来说的,对于新产品来说最好的表现就是比同类产品要高出一个数量级的话会比较有竞争力,否则很有可能新产品的优势没那么明显。
具体到产品KPI,不同行业或产品类别会有所不同,比如社交产品主要有用户数量、用户增长率、用户停留时长、留存率、用户使用频率、用户传播率等;电商产品主要有用户增长率、客单价、用户数量、重复购买率等;游戏产品主要看用户数量、用户增长率、用户停留时长、每用户平均收入(ARPU)等。
以上是静态的分析,还有动态的分析,比较常用的模型如AARRR,分别是用户获取(Acquisition)、用户激活(Activation)、用户留存(Retention)、获得收(Revenue)、自传播(Refer)用户生命周期中的5个重要环节英文单词的缩写,用漏斗的方式观察流量的转化过程。
另一个是PRAPA,分别是用户推广(Promotion)、用户注册(Register)、活跃用户(Active)、付费用户(Pay)、平均每用户收益(ARPU)主要是投入产出中各重要环境的英文词的缩写,按流失率和转化率的方式来看投入与产出的效果。
这些指标其实反应的是我们认为一款“好”产品的定义,比如一款好的社交产品通常是用户喜欢玩,一天打开好几次(停留时间长,使用频率),还非常愿意推荐给别的朋友(传播率)等。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陷阱就并不是所有的指标都很重要,不同的产品阶段观察的指标是可以不同的而且有些情况下(比如产品初期)最重要的指标只有一个。要根据产品本身的阶段和特性来设置观察维度,由于不同的人的理解程度还不同所以对于团队来说非常需要统一意见,才能形成一致形动!如果观察的指标出现了偏差的话那很有可能在执行层面也会出现偏差。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除了一同类进行比较之外还可以做一些决策依据比如产品的月留存率低于5%的话可能就比较不适合大规模的广告推广更应该把产品本身做好。
重要的事件
建议也关注一下与“产品好不好”相关的一些重要事件,乔布斯回归苹果的时候精减了产品线除了当初可能是因为苹果没有钱需要集中精力外,还有重要的就是对于产品的市场空间和自己的机会。佩奇重新管理Google时也砍过一系列产品,用户影响最大的可能是Google Reader,产品各项指标都不错(除了不赚钱),还有良好的口碑和一些铁粉,但是Google还是关闭了,可能更多是一个工具类产品对于Google来说有点鸡肋,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确实新闻类APP的功能要比RSS订阅强大很多,所以当时关闭Google Reader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以上这些基本就是科技类公司对于如何衡量一款产品是否成功的思考逻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