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之前写过的东西,突然想发出来看看)
爱情被过度消费了,曾经被无数人视作纯洁美好的爱情被世俗碾压成化肥后施给了商业做土壤。是的,写这个比喻的时候我想到的是农村沤肥的场景:把玉米杆、煤灰、生活垃圾、粪便以及一些其它让你掩鼻而过的东西堆在一个角落里,任由蛆在里面蠕动,任由苍蝇在上面滋养繁殖~~~~
其一 那些被用烂的爱情名言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你若不离不弃,我便生死相依”、“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我得承认,当第一次看到这些话时,其实我是有所触动,甚至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可是当在QQ、微信朋友圈看到无数人的签名都是这样一些看起来很煽情的爱情名言时,那感觉肯定像天天在百惠园吃早餐一样——又冷又硬。再后来,我开始想,写这些话的人想要的其实不是爱情,是一份保障合同,也有可能是想自己给自己发一张好人卡,自己感动自己,嗯,用一个更时髦的词,这叫刻奇。
先看第一句话,“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据说来源是一本叫《林徽因传》的“奇书”,此书奇在作者居然用自己的想象力完成了一本传记。如果用初中做阅读的方式来解读,那么应该是这样评价这句话:表现了作者的豁达,以及对所爱之人深深的怀念与祝福。初看说这句话的出发点是美的,但实际用的时候是不是这样的,我们也不便对说这句话的人做过度恶意的揣测。比如如果是一个女神对自己的备胎们群发这句话,我们也得假定女神是真的希望自己的备胎们都幸福。然而哪怕是两个真正有心的人,使用这句话时也是要谨慎的,因为仔细想想,这句话说的就是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我的“晴天”依附于你的“安好”,你的“晴天”又由我的“安好”与否决定,折腾来,折腾去,这问题只有在双方都好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成立。然而我们知道这句经常用在两个开始互相有意,最后没能在一起的场合。不能在一起,基本意味着有一方会不那么舒服,不管TA多么豁达,哪怕TA在外人面前强颜欢笑,也只是本能的表演罢了,怎么会有真正的“安好”?所谓的安好,只是自欺欺人罢了,所以,这句话总结起来就是自己强行给自己发一张好人卡,证明“到此一游”过。嗯,我们之前说的双方都好的情况,在感情的世界里,换句话说就是两个人都找到合适的人了,那个时候“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真的可以成立,只是那个时候你们都是生活在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了,还会在乎TA是否安好吗?
后两句话本质差不多,大抵是把爱情看做了交易,一把只赚不赔的交易。想要我生死相依么?你先不离不弃吧;想要我白首不离,你得先把心交给我。或者又有点像网购中的货到付款,货物不满意,保留随时退的权利。这么说,可能很多人有意见,我保证,如果此时我在做现场演讲,肯定会有人扔臭鸡蛋、皮鞋什么的:“哪有你想的那么势利,我们只是想找到真爱”。我当然不是说说这句话的人把爱情当做了交易,没有真情,只是就这句话的结构来说,一个“若”,一个“愿”当头,已经让整句话的意思变味了。如果在一段感情的开始,双方都保持互相设了一个堡垒,互相试探,甚至恨不得发明一个“真心度测量仪”来测量对方对自己的感情投入有多真,再根据对方的表现来决定自己付出多少感情,或自己付出的一斤感情要不要再掺三两水,那这段感情已经脱离了它的本质,它已经成了买卖。做买卖这样谈判、砍价丝毫问题,但是感情不是买卖。愚见认为,爱与不爱是每个人的自由,爱多爱少也是每个人的自由,尽管由着自己心里的感觉走就是了,不要刻意强求,也不要揣着“不见兔子不撒鹰”的精明与谨慎。你喜欢TA,送TA一束花,约TA喝喝奶茶,和TA在一起的每一刻,你自己的内心不都是愉悦、欢快的吗?这不也是回报吗?为什么还要计较TA对你付出多少这种无关的事情呢?如果觉得TA给你的感觉不好,不爱就是了,也犯不着非死扛这“生死相依”的牌子。
这两句话给人感觉不好的还有一点,就是过于老气横秋了。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动不动就说不离不弃,生死相依的,总觉得过于悲壮了。说实话,我很讨厌这种人为渲染的悲壮。还没足够的生活历练,说这种话都只是在自我感动罢了。而到了一定年纪的人,我想基本不会说这种话吧,那时候所有的东西都沉淀在细节与行动上了。就像我爸妈平时经常吵架,但是有一次我妈病了,我爸一连好几天无微不至地照顾,基本都没怎么休息,看到我爸明显消瘦的时候才真正感受到不离不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