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知乎搬家中。本文已在知乎发表(https://zhuanlan.zhihu.com/p/86398628)
想写这本书的推荐已经有一阵子了,可是书的内容太多,一直都想不好从哪里说起。后来想想,与其拖延着,不如把书推荐给有兴趣的人先读起来,自己也顺便理一理脉络。
这本书原名《Philosophy: the power of ideas》,是一本给大学新生写的哲学导论。两位学者出身,都不是大名鼎鼎的哲学家,任教的学校也不是美国的顶尖名校。但是这并不妨碍,或许某种程度上还帮助了这本书成为一本好的哲学入门书。在我看来它既不像《Fundamentals of Philosophy》那样的纯教材那么一板一眼(其实我也没细看那本书。。),又不像《哲学家都干了些什么》那样的文普畅销书那么的“戏说”。不咸不淡,味道正好。
我在过去的五六年里面,经常读一点简单的哲学书。这件事的起因是因为我是一个比较懒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需要处理和权衡的具体问题实在有点多,每件事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经常让看起来并不是很经济的做法。读哲学给了我一个更抽象的考虑问题的角度,让我可以从想明白几个抽象准则出发,在思辨上轻松的应对一系列生活里遇到的困境。同时读过的哲学史也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很多争议问题的复杂性,从而获得某种和解和解脱。毕竟如果对一件事情,几千年来最聪明的大脑都没有得出过好的答案,我们就不要想着在饭桌上或者电脑前面,靠升高的肾上腺素就能解决了对吧。
这本书的序言的第一部分叫“爆炸性的学科”,是用来扣书的题目的。在这个靠科技和资本解决问题的时代,很少有人会很自然的就会认同思想和哲学的力量。可是想想911,想想伊拉克战争,还有从小到大新闻里从不间断的各种示威和暴力冲突,不就是因为人们认为“我们”和“他们”想要的东西是不同的,并且不能接受这种不同吗?比如伊拉克战争期间各教派领袖们抨击民主、反对新闻和宗教自由,并且称之为“西方式的曲解”;同时美国人就是没法想明白,这些“极端主义者”为什么拒绝拥有美国人认为全人类都想拥有,并且也应当拥有的东西。当人们有两种相冲突的观点的时候,必然有一方是错的吗?我们怎么才能知道是不是这样的呢?“对的”和“错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些问题,技术上我们似乎可以靠全世界人民的表决来获得一个统一意见,可是表决这个所谓的民主的方法是不是有效和合理,本身又会导致下一个争议的出现……这样的问题,就踏入到哲学的范畴了。
读这本书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是获得了一个梳理哲学工具、哲学历史和哲学问题的框架。比如引言中对哲学问题的分类:
- 形而上学:关于是或者存在的问题。提出两个基本问题:什么是存在?什么是存在的基本特征和属性?
- 认识论:关于知识的问题。
- 伦理学、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美学:关于价值的问题
- 逻辑学:关于正确推理的理论
按照这个框架,很多后续内容的脉络就可以被归类,比如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形而上学
圣奥古斯丁将柏拉图和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转换成了基督教思想中的形而上学
近代形而上学分为四种
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既有物质也有心灵
霍布斯的唯物主义:只有物质没有心灵
斯宾诺莎的基本实体:没有物质没有心灵
洛克、贝克莱的唯心主义:没有物质只有心灵
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之争是认识论问题
康德的物自体和先天认识形式讨论的是认识论问题,但是从认识论出发迂回发展出了形而上学体系
黑格尔之后,科学开始取代形而上学来回答世界本源的问题
斯多葛主义、边沁的功利主义等等,属于道德哲学(伦理学)体系。一般来说有五(六)种伦理学框架
神意伦理学:上帝说了算
效果论:行动的效果说了算
义务伦理学:道德义务说了算
德性伦理学:应该像一个有德的人那样去行动
相对主义:该做什么,取决于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
契约论(通常被看作关于社会正义的理论范畴,同一范畴的如罗尔斯的《正义论》)
自然法、契约论、美国宪法理论、古典主义、马克思主义都属于政治哲学的范畴
……
书中的论述和各种材料很丰富,细节我就不列举了。像特别提一下的是,书里有一段对于哲学思辨过程中的谬误(fallacy)的描述,其实对我们平日的讨论和争论提供了一些有意义的指导和启发:
- 转换举证责任:不去证明自己的观点,却让对方证伪你的观点
- 窃取论题:在证明过程中预设自己想要证明的论点是正确的,类似逻辑上的循环论证
- 人身攻击:大家都熟,就不说了。。
- 稻草人:通过歪曲、误读和夸大来反驳一个观点
- 假两难推理:在事实上可以有多种选择存在的情况下,只提供两种选择
- 诉诸感情:试图靠引发同情、愤怒、恐惧等情绪来确立观点
- 分散注意力:把不相关的议题或者证据引入交流,分散对手的注意力
这种启发既可以是如何进行更有意义的讨论(避免这些错误),和如何在讨论中靠耍流氓获胜(把这些错误当作“技能”使用)。
好了,书就说到这了。希望能有人在看到这篇文章之后,愿意花几十个小时读一读这本书。会很有意义。
最后说一下个人对于哲学地位的一点看法。哲学曾经是我们的文明里几乎所有理性思维的发源地,孵化了包括物理学、心理学在内的各种现代科学。现在,量化和抽象符号描述的学科早就取代了哲学,成为人类力量的来源,并且一步步把人类文明变成了一个追逐力量的文明(曾经写的一篇关于现代人类用意义换取力量的旅程的文章)。而哲学,是少有的仍然使用自然语言(加上一些生造的名词和概念)来对问题做论证的学科。这个特定注定了哲学不可能把人类送上月球,也孵化不出下一个Apple和Google。但是自然语言较低的门槛,也让哲学进入更多人的生活成为了可能。当代哲学在发展成为一门更精深的学科的同时,也许同时也可以回归自己的本源,也就是philosophy一词在古希腊语中的字面意思——“爱智慧”。
如果你爱智慧,就读一点哲学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