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白
鲁迅有一篇文章叫《阿金》,里面有一段名言:
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亡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
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决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
但向来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
不过看鲁迅的原文,后面有一段反转:
殊不料现在阿金却以一个貌不出众,才不惊人的娘姨,不用一个月,就在我眼前搅乱了四分之一里,假使她是一个女王,或者是皇后,皇太后,那么,其影响也就可以推见了:足够闹出大大的乱子来。
当然,《阿金》整篇文章带着一种幽默,读者对这儿的观点不必太较真。
不管怎样,在中国,女人亡国论的历史是很悠久的,久到武王伐纣时就有了。
牧野之战前,武王发表讲话: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
(《尚书·牧誓》)
武王说,母鸡是不报晓的,如果母鸡报晓了,这家人就完蛋了,现在的商王就知道听信妇人的话,肯定不行啊。
在这,武王埋怨的好像是女人干政。
结合妇好墓,有人猜这话不是套话,而是商周文化冲突的反映。
在商人的文化里,女人可以当将军,可以在政治上发挥重要作用,周人排斥这一点。
但在后来的妲己故事里,人们的侧重点是说纣王沉溺女色。
《荀子·解蔽》里说“桀蔽于末喜、斯观而不知关龙逢,以惑其心而乱其行;纣蔽于妲己、飞廉而不知微子启,以惑其心而乱其行……此其所以丧九牧之地而虚宗庙之国也。”
这儿的逻辑链条是:迷恋女色 → 蔽于情欲 → 惑心乱行 → 丧地亡国。
这个逻辑链条其实有点弱,《孟子》里有著名的“寡人好色”论,“好色”并不妨碍处理政务。
所以为了打通“迷恋女色 → 丧地亡国”的逻辑,有必要给妲己加戏。
刘向在《列女传》里说妲己不爱笑:
纣乃为炮烙之法,膏铜柱加之炭,令有罪者行其上,辄堕炭中,妲己乃笑。
敢情纣王用酷刑是为了“博美人一笑”啊?我怀疑你这个故事借鉴了“烽火戏诸侯”。
虽然,褒姒的事发生在妲己之后,但就文献而言,“褒姒不爱笑”比“妲己不爱笑”要早。
另外,“烽火戏诸侯”的事虽然很流行,但我个人并不怎么相信。
《国语》里记载了这么一个说法:
褒姒有宠,生伯服,于是乎与虢石父比,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
太子出奔申,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亡。
也就是说伯服的母亲褒姒不是周幽王的正妻,宜臼的母亲申后才是。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周幽王本该立宜臼为太子,但他想把王位传给伯服。
于是宜臼去了外公家——申国,然后和鄫人、西戎一起灭亡了周。
这个灭亡故事比“烽火戏诸侯”合情理得多,但远没有“烽火戏诸侯”流行。
一个原因或许是姬宜臼后来成了周平王,不想说是自己把西戎召来的,就大力宣扬褒姒的事迹。
当然,看《国语》原文,这段话还有前文:
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妺喜女焉,妺喜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
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
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褒姒有宠,生伯服,于是乎与虢石甫比,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太子出奔申,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
夏朝灭亡时有妺喜,商朝灭亡时有妲己,西周灭亡时有褒姒。
这三个女的可都是战利品,都是当初战败国献出的啊,你不觉得蹊跷吗?
这段话是史苏说的,按他的说法,这都是阴谋,她们三个进宫时就带着颠覆政权的使命。
我是不大信这个的,太高估她们的作用了吧。
你说勾践用西施迷惑吴王是有道理的,因为他还有“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可有施、有苏、有褒这三个国家后面就没动静了啊。
在女人亡国论里,除了这种阴谋颠覆说,还有天命颠覆说。
像《史记》写褒姒出生那一段,简直就是神话。
很久很久以前,还在夏朝。
有两条神龙降落在夏帝的宫廷,说:“我们是褒国的两个先君。”
夏帝不知道是该杀该赶还是该留,就占卜,占卜的结果很不利。
于是再卜,说要他们的唾液藏起来,才吉利。
于是夏帝拿出币帛、简策,向二龙祷告。
最后,二龙不见了,留下了唾液,夏帝让人用木匣子把龙的唾液收藏起来。
夏朝灭亡之后,这个匣子传到了商朝,商朝灭亡之后,又传到了周朝。
连着三代,从来没有人敢把匣子打开。
但到周厉王末年,周厉王把匣子打开了。
龙的唾液流在殿堂上,怎么也清扫不掉。
周厉王命令一群女人,赤身裸体对着唾液大声呼叫。
结果那唾液变成了一只黑色的大蜥蜴,爬进了厉王的后宫。
后宫里有一个小宫女,六、七岁,刚刚换牙,碰上了那只大蜥蜴。
(此处不知道太史公省略了几个字……)
等到了成年,在没有丈夫的状况下,女孩自动怀孕,生了个女婴。
女孩非常害怕,就把那女婴扔掉了。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这时已是周宣王时代,当时,有小女孩在唱这样的童谣“山桑弓,箕木袋,灭亡周国的祸害”。
周宣王听到这个童谣后,刚好看见一对夫妇在卖山桑弓和箕木袋,就叫人去抓他们。
夫妇俩就跑啊,跑着跑着,碰到了被女孩扔掉的女婴。
听着她的啼哭,觉得非常可怜,夫妇俩就带着她一起逃,逃到了褒国。
后来,褒国人得罪了周朝,就把这个女孩献给周王,以求赎罪。
到了周幽王三年,周幽王在后宫发现了这个女孩,一见钟情。
这个女孩,自然就是褒姒。
按这个故事,褒姒是龙漦(chí)妖子,带着灭亡西周的天命。
后来这个套路,被《封神演义》继承,封神故事里,妲己是奉女蜗娘娘之命祸乱成汤天下的。
嗯,女人亡国的故事让你们越说越玄乎了……
正文
故宫博物馆藏有一件孚公甗。
看铭文,学者知道“孚”是一个国名,但在文献上从没见过这个国家。
后来,清华大学收了一批战国竹简,里面说到周幽王娶“孚人之女”的故事,学者这才知道原来这个“孚国”就是“褒国”。
这是我们迄今所见最早的褒国青铜器,虽然目前我们看到的褒国青铜器也没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