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无论处于何种时空,何种背景来历的人,都离不开一个永恒话题,就是爱。我们讨论爱,追求爱,甚至一生为了这个字而自苦。
什么是爱?人类社会给出了很多思考。譬如亲情、爱情和友情就是我们一辈子都会经历的三种爱。说到爱,必须先区别掉另外两种容易混淆的感觉,欲望和喜欢。相对来说,欲望是索取,爱是付出;喜欢是为拥有,而爱是为成全。
首先,爱有许多种。C.S.路易斯的著作《四种爱》堪称爱的经典,路易斯晚年在遍尝各种爱之后创作的,对每一种爱的论述都反映了他丰富坎坷的人生经历。在书中,他将爱分为四种。情爱由彼此相处熟悉中产生,是一种最没有等级差别的爱;共同的兴趣将朋友们连结在一起的友爱,则是“高度灵性的”;而爱情的伟大之处在于全身心的投入,超越了对自己的关注;能够爱不可爱之人,像上帝那样无私地给予的爱,就是大爱、仁爱。
路易斯的思想里,最无私的爱是上帝的仁爱。因为这种爱,是无条件的,连不可爱的人都去爱,甚至于仇人也一样。在我们看来,这似乎不可能,因为我们经历的爱都是附带着隐藏条件的,我们不会爱不可爱之人。很多人从小,父母就会说:如果你不听话,我就不爱你了。人与人之间的爱似乎永远都掺着杂质。
类比这种无条件的爱,最接近的爱就是母爱了,母爱大概是人世间最纯粹的爱了,一心付出,不求子女的回报。
西方经典《圣经》中,哥林多前书13章4-8节中,释了爱的真谛: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不得不说,这里对于爱的阐释是非常深刻的,我们可以看出真爱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无条件,二是永不改变。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似乎很难相信这种无条件的永不改变的爱,虽然我们在电影小说的幻想中经常看到,但于现实之中的人群从未见过。也许电影小说之所以总在歌颂着这种爱,是因为我们本性一直苦苦追寻这种爱却不能得到吧。
中国文化当中,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这里的仁爱是有差等的,是有亲疏贵贱之分的。而兼爱是无差等的,墨子认为“仁爱”是自私之爱, “兼爱”就是要祛除自私之心, 爱他人就像爱自己。 他认为,儒家的爱,有厚薄,有区别,有层次,集中表现在自己的家庭,家庭里又有亲疏差异,其实最后的标准是看与自己关系的远近,因此核心还是自己。
这么看来,中国文化中的爱其实受到儒家文化影响是比较大的。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爱就是有差别的,就是爱更亲近之人,爱更可爱之人,爱更有财富、地位、名望的人。我们的爱里,掺杂着隐藏的条件
墨家的爱,更接近无条件的爱。因为它更纯粹。爱人如己,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一个多么伟大的理想,却没有适合它发展的土壤。
我并非抨击我们生活中拥有的爱,无论如何,爱使人幸福,它是美好的。 我只是向往着无条件的永不改变的爱,那样纯粹的爱,爱我只因为我是我,而不是因为我可爱,我做了让人喜欢的事情,或者别的条件。我曾经遇到过无条件的爱。所以我也希望,我对他人的爱能够尽量纯粹。
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是永不改变的。真正的爱不让人困扰,不让人有负担。爱一个人就是爱他本人,从而接纳他的一切,而不是因为别的条件。这样纯粹的爱,不管爱一个人,还是爱一群人,并无分别。
所以,这世界上所有的爱,祛除杂质,合在一起,加上永恒的时间,便是真正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