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趣的游玩终于结束了。严格说也不能叫无趣,除了要定义“趣”之定义之外,我更在意对于某件事的描述或说法,即语言或用词。说游玩无趣显得我似乎是有气表达自己对于一件已发生的无趣的事的吐槽,实则并非如此。唐诺不相信语言,我还没到那个层次,但我现在确实不相信说话,不相信通过嘴随机说出的语言,除非是在场所有人都非常理智以探讨问题的态度,否则每个词语都有释放情绪的嫌疑。很遗憾地说,在交流中如果想从中获得什么的话,那么情感性输出是毫无意义的。但大众通常不会承认这一点,因为他们只有依赖情绪表达才能有些许的自我感(不是自我,而是自我感),而往往会得出一个很糟糕的效果。对我来说,这种节假日的出游对我来说......还不是无聊,而是对于时间这样过不是自己向往的那种充实,从而感到落寞。但必须理智地说,去的地方是离大连大约还有三小时车程的一座岛,环境、吃、景色,以及周围的人都非常好,决不能因为我的别致而污蔑一个地方。
简要聊聊最近的几个想法,有的和游玩有关,有的没有。这几天断断续续我终于把溥仪的《我的前半生》读完了。节假日的这种出行真的不适合读书,即便读了也明白了意思,但效果势必不如安安静静在家老老实实坐着哪怕喝喝茶去读书的效果好,千万不要相信谁在闹市中读书,除非ta看的是浅显易懂的类型小说或漫画,否则效果真的是非常差。如果听说某某人能做到的话,一定要相信自己绝对不是那个“万中无一”。说回《我》,这是一本在我的阅读经历中很少见的我的思绪会随着书的内容而反复不定的情况。大体上说,前提我是同情溥仪的、后期又开始怀疑对他的同情,但不管什么期,理性地努力理解他以及历史是我始终贯穿的。这样复杂的书如果带有情绪去读,收获会很少的,更何况是溥仪这样一位复杂中的复杂的作者。老生常谈的其实我也不愿再谈了,也是读书中一项很低很低的要求了,就是在读书过程中以及之后,当我们想到某本书时一定要先放弃自己,自己的感想不值一提,先这样才能收获更多,自己才会越来越丰富。这和互联网是本质的不同。互联网是“猜你喜欢”,是有意将自己的各种感性感知鼓励、放大、刺激,看时一时爽,看后无收获。当然会有人反驳,但我也不太想反驳之了。但坦白讲,对于这本《我》,我还没太想清楚,预感可能要很久,并需要再读一读其他资料再谈吧。
再说一个和游玩有关的细节,确切说是一个对比。很简单,就是开车的感受。全程下来大概开了五个小时。在游玩地明显感受到当地的民风淳朴,大家谦让有加,不会斤斤计较(因为只是走马观花,以上我的所有感受都是假象也有可能)。但开回沈阳就会明显感觉司机们非常不善良了,具体就不用多说了,可以直接问候他人的祖宗了。就事论事,这是我讨厌城市的一个原因,人多而复杂,心坏又拥挤,不计较生怕自己会吃亏,确实也是个事实。当然它也有好处,就不多说了。不管是坏处还是好处都是非个人所及能改变的。至于说“不喜欢你可以离开”这种话的人就更不值得一理了。就这个问题本身来说,我不知道能归结于哪里,但我能想到的就是人的欲望。城市的车辆多是一方面,主要还是大家急;除了惯性使然,更多的是压力和贪欲,压力越来越大,贪欲也越来越大。让一个城里人过着陶渊明的生活显然是不现实的。驾驶,坦白讲确实是为数不多能让人心里的不舒适稍稍可以释放的途径之一,即便如此还要限速。记得葛优演的《非诚勿扰》里有句台词,“杀人不犯法我也下不去手”,当时觉得是句好玩的台词,但如果......那是真的......的话,想必......算了还是不想了吧。每天时间有限,就不多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