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不读畅销书的我,昨晚花一个半小时一口气读完了《过目不忘读书法》,引起强烈的共鸣,读完之后,决心要好好尝试一下书中的办法,通过输出进而加深对读过的书的整体印象,也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读到更多有趣的书,也就有了我的第一篇不能称之为书评的书评。
为了写这篇我称之为书评的文字(其实我更愿意叫它为随笔),特意去知乎上搜了下其它同伴讲怎么写书评,菜菜提到的思维导图式的看书方法希望在以后看书的时候能够运用起来,李小丢的答案确实是真正帮我找出了为什么这么久我都没有下手写过一篇文章的原因,因为我不知道我要把东西写给谁看。她粗略的将书评分为三种,写给自己看,写给网友看,写给媒体看,根据我自身的经验和想写的出发点来看,我是想写给自己看的,可是却又不甘心只写给自己看,又希望能够通过写东西来吸引一些与自己波段相同的人,志气相投能够彼此交流(对,与人交流时我的脑子转速比我想象的快),所以提起笔来竟也不知如何下手,16年开的公众号到现在也没发几篇文章,大多也是因为不知道是写给自己还是写给别人,矛盾的过程中,当初的热情也就耗尽了。
书评就像一面镜子,在镜中看到的形象也是你自己,比较能够暴露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境界,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往往在读一本的时候,会自觉的偏向自我已经认知的东西并不断加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书评的偏见,找更多的理论和名人名言来证明自我的好恶,仔细想了想,既然是最开始写书评,那就真诚多一点,写给自己看,希望写完后自己的内心有种梳理清晰的爽透感~全当是对生活的记录,依稀还记得刚读研的时候看完了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一系列,当是在博客上稍微写了点东西,等到两年后记起来的真的只有当是写出来的一点点,其它的全然被忘掉的一干二净。
回到一开始提笔的点,还是要写完自己在读了这本书以后的感想,大多数的书评是从作者生平、创作背景、文学价值以及文本复述这几点来写,这本畅销书更是一种读书方法论的讲述,所以我就只针对深有感触的几点做一下评价,并不去深挖作者创作背景以及他的生平故事(确实在了解背景后更容易读懂一本书,不仅知其然更是知其所以然,知道书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价值的区别,此处不展开)。希望以后的书评更多的能往给大众看的角度去书写,更用心而不是随心的去记录,更注重文章的布局和把控,也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形成自己看书挑书独特稳定的风格,挑出适合自己书。
《过目不忘读书法》这本书的名字确实是让人一看就觉得没什么含金量的书籍,可真正的把它读完确实让我开始行动起来,开始写第一篇随笔。从读书的收获、原则、方法和选书买书的指导上给出该如何去读书,我一一道来。说到读书的收获,自古有人说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本文的作者从更接地气的角度给出说明,讲明读书对工作、健康,成长和改变人生来说明。从商场试吃开始讲明信息和书本的知识有着本质的区别,就如同零食和主食的关系,真正的营养还是要从书本中获取,进一步说到读书多的人在时间管理上做的更好,看似读书占去一大部分时间,但实际上却是节省时间的过程,视野的开阔让其在解决事情的时候办法也就更多,避免掉了很多的重复劳动,也进一步有更多的时间去读书,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其实更多的是在说明在书中去学习一些工具,运用工具让生活腾出更多的时间,这一点让我想起姐姐曾经说过的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你碰到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是前人碰见过的,只是你还不知道如何去寻找解决办法,但是当你善用工具以后,快速的搜集信息,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后基本就事半功倍了(写论文的过程中我一直都是这么提醒自己的,不要迷失)。说起读书对于健康和成长,这基本就属于当下整个社会所共同认知的,读书让你变得更聪明,更博学,从不停止读书的人办企业更加持久不易倒闭,6分钟的阅读就能很快的让你释放三分之二的压力(嗯,以后午睡起来用读书的办法来调节情绪),重要的是享受读书的过程,你会分外开心(每天三点左右,是我整个情绪最低落的点,以后就选择在这个点读一个小时的书~)。读书对于整个人生的改变是在它一个长期的输入输出的过程,每个月能够读8本书的人几乎打败了98%的人的阅读量。所以,一周两本书,输出两篇书评就可以做到,在熟练的过程中,加速度也就越来越快了。嗯,当然还是要选择稍微有点难度的书去读会更好。
谈到读书原则和实践这两点就一起讲了,作者基本都是在讲通过合理安排快速输入输出进行精读引起大脑各种物质的分泌进而记住物质是其根本的原则,给出一些实践的例子,比如读书前五分钟是干劲十足的五分钟,可以提纲挈领的把握整本书,快速的跳读到最好奇和喜欢的地方,以免热情消磨以后就彻底提不起兴趣(我确实有两本书现在属于这种状态);在刚买到书的时候整个人的多巴胺分泌是最多的(读书的过程中分泌多巴胺让人产生愉悦的感觉),最想去读一本书,那就赶紧的读起来,不要想下次,下次真的就只是下次了,包括在后期挑书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如果很喜欢那本书,就读起来,买下来接着读,不要停,这属于趁热打铁;每次读书给自己一定的时间和目标限制,让你的记忆更加深刻,这一点在我考CPA的时候深有体会,给定时间,给定目标,真个人很兴奋的沉浸其中,非常高效;利用好晚上睡眠的力量,白天没有理清的东西,睡前想一想,第二天睁眼的时候出现思路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确实,在写小论文的时候,思路不顺的时候就睡前想,好几次睁眼就有思路了,晚上的大脑还是在工作的;除了碎片化和各种方法去输入以外也要注重输出的过程,不然并不会对你起到上段中提到的种种作用,输出的几种办法,最好的就是边读书边做笔记,多角度的劝说别人去读这本书,写出自己的书评。在这几个过程中,其实都是反复的吸收这本书中的内容,做笔记是你与作者有着共鸣,引起你的兴奋,更易记忆;在劝说别人的过程中,你要提炼出书的优点和精华,吸引别人的点;在写书评的过程中,在整体上把握这本书;还有一种就是与其它读过这本书的人进行交流,看看读完自己能不能做到在公众面前谈论一本书达到10分钟之久,看看吸收的程度到底有多大。其它的技巧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带着问题去读书,这一点往往我们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却忘记用在读书的技巧上。
最后就讲讲作者的选书方法,这一点也是让我受益很深的一点,从前从没考虑过怎么去选书,多数是看看别人推荐什么就去读什么,毕竟这种试错成本很低,但是这就像买衣服一样,是瞎买的过程!适合别人就一定适合自己吗?每个人的经历和认知都存在很大的偏差,更别说知识量的储存上面的,自然要学会选择合适自己的,其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守破离的办法,就好比读书读到大学阶段,研究生阶段,博士生阶段的差别一样,初学者就从守开始,不要总是想着太过高深的知识,从入门开始读起。在找书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很凭眼缘的,相信自己的直觉,在一段时间读书要尽量是在一个方向的,能够加深你对那个方向的认知水平,脑子里面蹦出来的思路也就更多。从一个更高层面上看,书籍涵盖方方面面,我们不能面面俱到,要注意广而不精,精而不广的选择,尽量做到平衡,专业要强的同时,知识面要更加开拓也更有利于思维的发散;信息和知识也是要搭配好,每天的新闻需要看,知识也需要长进;在看书的过程中,能够发现不一样的自己,但是切忌不要在还没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感兴趣,就去买一堆这方面的书,慢慢的去摸索,不要急。
每一次的写东西,如果想要东西够好,就要提前布局,确定好写给谁看,多番修改才能最终成稿,正如写论文一般无二,这篇文章算是自己开始动手的标志,全当写给自己看了,如果以后有机会再回头来修修改改。望一直往前~第一次感觉所有的作者都是眼睛脑袋手配合的极好的一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