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专业画家创作出来的作品,大多是有计划性,而且经过缜密思考之后,所表现出他的特别感情与感受。然而儿童在创作作品时,往往是非理性,或是一时性起,没有自己的美学观点及主张。因此要欣赏儿童的作品,除了要了解他们的绘画心智成长之外,也要注意到许多角度与要领,如此才能深入欣赏儿童画的内心世界。
那么该站在哪些角度去看待它呢?
1.现在“同理心”的角度上思考
欣赏者必须降低自己的年龄,假设自己与被欣赏者的年龄是相同的,通常而言,年纪越小,幻想的内容越多,越高年级则会与现实生活的题材更有关系。
2.站在“相同性别”的角度上思考
男生与女生所画的主题内容以及所喜欢表现的内容常常不一样。男生喜爱科幻,充满幻想,对大自然、原野更有兴趣;女生细腻,倾向公主人物的表现。因而因为性别不同,所表现的线条、色彩、造型也都会有所不同。
3.站在儿童“个性”的角度上思考
有个性的儿童,往往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创作方式,或用色彩、线条等表达出与众不同的思考、想法。欣赏者若能了解其个性倾向,则可以更深一层认识这个儿童的作品。
4.站在儿童“生长环境”的角度上思考
不同生长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儿童绘画作品也会有许多差别。这其中包含了文化的刺激,当地文化、人文的影响,家中教养环境的优劣,以及所处地理环境等因素。因此透过画作,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孩子们的成长历程。
除了以上要素外,在面对儿童的画作时,该如何深入去欣赏呢?以下几个方向则是可以参考的:
1.欣赏儿童画作中的线条
一幅作品的构图,大多以线条为主,从儿童所表现出来的线条,可以了解这个孩子是否大胆、心细、胆怯或优柔寡断,同时也可以了解他观察事物或想象事物的敏锐程度。因为一切线条就有其独特的感觉,以及其代表的语言或特殊意义。从这些线的组合中所表现的动感、韵律,都可以看到儿童情感的流露。
2.欣赏儿童画作的色彩
色彩通线条一样可以表达感情,同时也可以表现儿童个性,让欣赏者透过“移情作用”,探索儿童的内心世界。一般而言,图式期以前的儿童是较主观的,如同图式期一样,带有原本存在于幼儿的观点。过了图式期之后,儿童在色彩的表现又比较容易发展出主客观色彩混用的形式。我们往往可以从一幅作品中的主色系来了解儿童的心理或者生长环境等。
3.欣赏儿童画作中的造型与图像
越小的儿童造型越夸张、有趣、富含创意,反之越大的儿童在造型上,越趋谨慎,却逐渐丧失创意;而所表现出来的图像,年纪越大越丰富,这当然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关。
4.欣赏儿童所想要表现的心像
心像就是儿童内心所怀着的某些想法,常常会在画作中,按其个性明显地表现出来,至于是否应用写实手法表现,则会因年纪、性别、个性而因人而异。大体而言,年纪较小者,常能强烈表现出心像或自我主张,而年纪较大,渐渐就会带有隐喻的内涵。因此我们在欣赏画作时,也可以通过画作了解儿童表达出的内心想法。
5.欣赏儿童创作中所使用的材料
许多人喜欢用彩色笔,不喜欢用蜡笔、水彩,其实每一种材料都有其特性,材料只是创作的媒介,在今天多元社会之中,材料的混用及多元使用是相当重要的。因此欣赏儿童画作时,可以欣赏其对单一材料的善用程度,或混用各种材料的能力,是否能将每种材料的“材质特色”表现出来。
6.欣赏儿童画的构图位置表现
有些儿童会在大大的纸中,画出小小的形象,有些则会占据整幅画面,这种过与不及都不是好的作品,因此在欣赏儿童画作时,也要留意其构图内容与画纸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画面中,主、配角大小之间关系,除此之外,也要注意构图之中的群化原则,如此便能慢慢培养儿童的构图能力。
7.欣赏儿童画对生活、文化的感受能力
生活之中处处是美,处处是创作的好题材。在儿童的画作之中,要仔细去欣赏,发现儿童是否能将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受的文化、环境、人物等深刻地表现出来,这些都在培养儿童的探索体验能力。唯有深入、多方面的探索,儿童才能深刻的体会,通过观察表现出来。
8.欣赏儿童的创意
创意并非人人具有,但他却时时刻刻存在。有创意的画作,表现的手法,所思考的方式都会别人不同,因此在画作之中,不论从线条、色彩、造型、构图等,若仔细欣赏,或多或少都可以发现儿童的创意。当然身为一位老师更应了解基尔福(Guilford)和托伦斯(Torrance)两位学者对创意教学的主张,如此在欣赏儿童的创意表现或引领儿童启发创意会更有成效。
若能从以上几个角度切入去欣赏儿童画作,自然而然就可以了解每一幅儿童画创作的动机,它的主题内涵有何意义,作品是否受环境、文化影响,以及作品的特征与特色。我们常言道,好的作品要返璞归真,儿童的作品就是“真”的表现。降低我们的年龄,从多个角度、视点去欣赏儿童画作,相信每一幅画作都是一篇篇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