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暄,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人际沟通技巧,它不仅能帮助拉进对话双方的关系,还能帮助你获取一些正式交流沟通中无法获取的信息。可是,我们真的擅长寒暄么?我们来看几个场景:
午饭时间刚过,你去上厕所的路上碰见一个同事刚好从里面出来,你打了声招呼寒暄地说道:“吃过了吧?”对方一脸尴尬…
进电梯的时候碰见了领导,不说话又不太好,于是问了句:“领导最近挺忙的吧?”领导说了句“是啊…”于是话题结束,尴尬…
逛商场的时候碰见一个很久不见的朋友,打了声招呼问:“最近怎么样啊?”对方回答道:“诶,挺好的,还不是老样子。”你又不知道该如何接话,大写的尴尬…
这样的寒暄,不仅达不到拉进彼此关系的目的,还会陷入非常尴尬的状态,谈话双方只好掩面逃离现场,赶紧说一句“我先走啦!”
回想一下我们在过去寒暄的时候,是不是经常会像上面的场景一样,问一些“吃了么?”、“最近忙吧?”、“天气挺热的哈?”这样的场面话,可是这类场面话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回答者只需要回答吃了、忙啊、是挺热的啊,话题可能就此结束,只剩尴尬在风中摇曳。
那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寒暄呢?在《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这本书里提到了几种方法。
1.兴趣导向
“怎么,没吃早饭啊?”
“是啊,起晚了。”
“昨晚熬夜看球了吧?”
“诶,别提了,我的意大利啊,又输了。”
“对了,你说起足球,下个月鸟巢有皇马的邀请赛你知道吗?”
“……”
2.赞美导向
“张总早,您出去开会?”
“对,见个客户。”
“您这条领带很帅啊,老婆给买的吧?”
“哈哈,对,都好几年了。”
“看上去跟新的一样。噢,张总,公司年会时间最后定了吗?今年大家可都盼着您的歌声呢,唱功那么好。”
“……”
3.建议导向
“咦,这么巧,你也在这逛着呢?”
“家里来了亲戚,想找个地方吃饭。”
“六楼新开了一家川菜馆,我们上周刚吃过,很不错。”
“是嘛,那行啊,我们也去试试。”
“……”
4.理解导向
“看你再朋友圈上发的消息,上周你是不是搬家了,搬完了吗?”
“搬是搬完了,生一肚子气。”
“怎么啦?”
“房东非说我搬家把地板搞花了,扣了一部分押金。”
“啊?还有这种事,这太欺负人了吧,不能就这么算了呀!”
“唉,我也不想跟他掰扯了,就这样吧。”
“确实挺过分的,不过我以前的房东比这个过分十倍。”
“……”
在寒暄的时候这四种导向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但不论是兴趣、赞美、建议还是理解导向,它们都有几个共同的特性:
1.以对方为主
只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开展对话,才更容易获得别人对你的信任,而不是让对方感受到你只是为了寒暄而没话找话的说一些场面话。
试想一下,如果对方说出了你此刻的想法,并且站在你的角度去关心你、理解你、赞美你,你是否会多几分信任,从而更愿意让对方走进你的内心呢?
2.以开放式问题为主
封闭式问题对方只需要回答是或否即可,一旦回答完毕,话题可能也面临终止的风险。而开放式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打开对方的话匣子,从而获取更多信息,保证话题的延续性。
在使用这个方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点的就是,它的适用边界条件是需要双方站在一起,进行简单寒暄的时候才能使用。如果只是路过碰一面的寒暄,可以简单打招呼即可。但是,即使是双方要站在一起,寒暄的社交属性决定了它并不会要求太过持久,否则反而会让对方倍感压力。
所以,想要通过寒暄走进他人的内心,最根本的就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从兴趣、赞美、建议、理解这四个维度多提一些开放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