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人事天,莫若啬。”(《道德经五十九章》)
“啬”,字源来自“稼穑”的“穑”,有收藏,积蓄义,引申为收敛精神、积蓄元气。
老子认为,“啬”是修道行德乃至处理万事万物的根本——“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这句话,对治的意义非凡。今天我们推崇简约生活,提倡生活要做减法,不折腾,原来不是什么后消费时代的新潮流新创见,人家老子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一针见血地劝过我们了——“啬”!
啬,就是不强出头,不折腾,不逞能,不耗散,不参与,不自我推销,不大包大揽,不声嘶力竭,不倾巢出动,不鱼死网破,不一锤子买卖,不孤注一掷,既不锦上添花,也不雪中送炭:既不掠人之美,也不为他人作嫁衣裳,绝不“务虚名而处实祸”。
啬,就是始终握固,始终示弱,始终谦逊,始终保守,始终成人之美,始终铢积寸累,始终牢牢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始终坚持独立自由。
啬,就是留有提前量,要有后手。强调积累,强调存储,强调留有余地,强调节约,强调可持续发展,强调厚积薄发,“才不可使尽,力不可使尽”,做到游刃有余。
无论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养身养性成佛成仙,“啬”道都能够指导我们。诸子百家没有任何一家提倡高消费,提倡奢靡浪费,反而都主张节约闹革命,主张储存能量,涵泳德行,自我保护,自我提升。
啬,和老子紧握的“三宝”,即“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一脉相承,文异理同。
啬,就是“积”。中国人爱说“积德”,还有个词叫“积怨”,可知“积”的道理很深,很厚,很大!
曾国藩的幕僚欧阳兆雄曾谓“岐黄可医身病,黄老可治心疾”;青蒿素可医疟疾,《道德经》可治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