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微信已经有近一个月了。
还记得更新后的那个开启界面——由一朵在空中摇晃的粉色菊花和“因你看见,所以存在”的问候语组成(有一种中年审美的既视感)。
取自王守仁的那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大概用意是想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就像路边的一朵花。
与它相遇,彼此看见,知道它的存在,然后通过了解沟通,渐渐的,产生了情谊。
从以往那个小人望着地球升起的登录界面——“一个孤独的人与世界产生连接”,变为“因你看见,所以存在”。
微信似乎是在努力把人和人连起来。
或许也是期待人们能通过微信上的联系,消解或者对抗一个人的孤独。
但现代人已经变得越来越孤独了。
这次微信更新描述中有一条:
可以在看一看里浏览朋友认为好看的文章。
更新后,曾经的“点赞”转眼变成了“好看”。
更是将你点了“好看”的文章,直接在“看一看”中推荐给你的朋友看到。
万一别人看到一些不符合我人设的“好看”,我的形象不就崩了?
顿时有种要被扒光的感觉。以后再也不随便点好看了!
自从有了“好看”,平时除了点朋友圈看看外,还喜欢点进“看一看”,看看好友喜爱哪些文章。
俨然觉得“看一看”成了第二个朋友圈,但里面也没看到多少推荐的文章。
难道很多人和我一样,不敢轻易点“好看”了?
有一个朋友圈就够了,为什么又来一个“好看”,还不能设置分组可见!
朋友圈本来是一个展示自我,记录生活的地方,但已逐渐演变成一个社交场所,充满了伪装和修饰。
吃了一周的土,好不容易好心人请吃了一顿大餐,晒出九宫格美食照,加上一句“随便吃吃”。
东拼西凑借钱还花呗,还透支信用卡买千元球鞋,到货后晒朋友圈,加上一句“终于到手,开心”。
对着镜头摆头晃脑,嘟嘴卖萌,折腾半小时美图美颜,发朋友圈加上一句“新买的衣服真好看”。
随着生活圈子的变化,微信好友里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杂,分组也麻烦。
渐渐的,很多人把朋友圈设置成:显示近半年,显示近三天。
朋友圈变得越来越封闭了,也越来越虚伪。
人们一边说着“不想活在别人的目光里”,一边迫切地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获得更多人的称赞。
也因此害怕被误解,被否定。
“因你看见,所以存在”的同时,还希望别人能够认为我们是我们希望别人认为的那样。
我们的孤独,不是因为那些热闹的局越来越少了,而是我们习惯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习惯了相互防备,习惯了把社交上的谨慎当成熟。
我们希望被人明白与理解,又害怕被人看穿自己的心事,知道真实的想法。
我们希望自己能与他人坦诚相待,又害怕自己受人欺骗被人套路。
我们希望能交上三两知心好友,又害怕人与人之间只是利益往来。
网上流行过这样一句话:
“别人一靠近你,你就敞开心扉,你以为这是坦率,其实这是孤独”
当你一个人熬夜看手机到凌晨,却发现只有手机一直陪伴;
当你辞职、失恋之后,发现找不到一个人可以倾诉心中的痛苦;
当你加班到深夜,一个人独自回到家时从四面八方扑过来的那种安静。
因为你看到这些,感受到这些,所以它是存在的。
我不想让你看见我的朋友圈,我可以设置分组可见;
我不想被你看见我喜好的文章,却不能设置分组可见,索性我不再轻易给文章点“好看”。
这次微信的更新,关于“好看”,到底是符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还是离我们的需求越来越远?
相信每个人的看待角度不同,结论也会不同。
无论结论是怎样的,我们最终还是希望人与人之间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