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宋的婚姻受到了很大的阻力,也一直遭到别有用心的政敌诋毁,尤其在孙中山先生去世后,这种诋毁更是愈演愈烈。在国民党败退台湾前,其所控制的舆论更是大肆诬蔑孙、宋婚姻不合法,造谣说孙、宋结合前,孙中山与卢慕贞的婚姻关系尚未解除,想以此否定宋庆龄的地位,诟病孙、宋的人格,这些谣言和攻击,给宋庆龄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所以,宋庆龄生前多次强调,她和孙中山结婚的日期是1915年10月25日,但最重要的法律文件——结婚证书却失踪了。
1915年10月25日举行婚礼前,孙中山与宋庆龄在东京著名律师和田瑞家履行法律手续。他们委托和田瑞到东京市厅办理了结婚登记,并当着律师和证人的面在结婚证书上签字。宋庆龄的见证人是朱卓文和他的女儿慕菲雅,孙中山的见证人有和田瑞博士和夫人、头山满先生的夫人、梅屋庄吉先生和夫人。婚姻誓约书一式三份,孙中山、宋庆龄和律师和田瑞各执一份。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12月23日宋庆龄撤离上海时,据她自己讲:“我逃往香港时不能携带重要文件或其他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日军冲进宋在上海的住宅,搜走了保险柜里的所有文件并送往日本,其中就包括了结婚证书,这也成了宋庆龄的一桩心事。
1962年,一个山西人找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他拿出了孙、宋的结婚誓约书,准备转让给博物馆。这份誓约书已经不是一张纸,而是一幅长长的手卷,装裱者在卷尾留下很多空白,显然是留给观赏者题记用的。但捐赠者没说明他是如何得到这份誓约书的。
誓约书用日文写成,从书中的照片来看,虽为日语,但很多字是中文,大体能看懂。在对此誓约进行鉴定时,有关人员提出了三个疑问:
[if !supportLists]一、[endif]誓约书上的日期是1915年10月26日(原文是:千九百十五年十月二十六日);
[if !supportLists]二、[endif]宋庆龄的签名用的是“琳”而非“龄”;
[if !supportLists]三、[endif]在三个署名人中,只有宋庆龄没有用印。
8月11日,历史博物馆将誓约书照片寄给了宋庆龄,并请她解答那三个疑问。不久,宋庆龄通过秘书回复,确诊誓约书为真,并解释了日期的问题,因日本风俗以双日为好日子,故当时他们接受了律师的建议,将25日写为26日,但宋庆龄没解释后两个疑问。
这件失而复得的重要文件,让宋庆龄十分兴奋,那些政敌们的无耻谰言和攻击,都因这份文件而成了笑话。所以,她很高兴地将这个消息告诉她的友人,并急切地盼着能公开展览这份文件,还托廖梦醒去博物馆复印了这份文件。
1980年3月18日,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赵金敏同志将这份誓约书原件,送到北京什刹海的宋庆龄住宅,请她题字。重见到这份婚姻证书原件,宋庆龄百感交集,她在书尾余纸上端端正正地题写了“此系真品”四个字,并签名盖章,从照片上看,落款还郑重写了日期:一九八零年三月十八日。
归还原件时,宋庆龄秘书室还附函作了如下说明:“誓约书上的日期为10月26日是照日本老规,以双日为好而写的,结婚日期实为10月25日。宋副委员长在婚姻誓约书上用‘琳’字是因为‘琳’字容易写。当时从美国去日本,因而没有图章可盖。”
这一次的题字十分重要,因为一年后,宋庆龄就告别了人世。但是,宋庆龄对三个疑问的解释,却不能令人满意。
第一个疑问:日本以双日为吉,可以理解。孙、宋两人没有等到“吉日”再结婚,则十分幸运。因为宋庆龄的父母是乘第二班轮船追到日本的,结婚错后一天变数就太大了,很可能两人就结不了婚了。
第二个疑问:在誓约书上用“琳”字并非因为这个字容易写。真相是,宋氏三姐妹的名字都改过两次。开始是“林”,后改为“琳”,最终才改作“龄”。三姐妹在美国读书时用的名是宋爱林、宋庆林、宋美林。结婚时,宋庆龄从美国毕业不久,当时正是三姐妹使用“琳”字的时期,这从报纸上刊登的消息中,宋蔼龄的名字被写成“宋爱琳”可为证。
第三个疑问:宋庆龄结婚时,不是从美国去日本,而是从上海去的日本。当时,她匆忙离家,没带印章也很合理。
至于宋庆龄为何如此回答后两个疑问,可能另有其不得已的苦衷,或者仅仅只是为了避免旁生枝节而已,这可能已经成为永远的谜团,至少,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已经永远不知道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