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历来众说纷纭,解读出各种各样的内容,乃至研究成一门学问,鲁迅先生有过一段经典论断:“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莎士比亚也说过:“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说不同的读者角度不同,阅读同一部小说会看出不同的意境。可是,原著当中,只有一个哈姆雷特啊,莎翁的心中也只有一个啊。我们是任由自己尽情去创造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还是用心去还原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呢?
面对相同的事物,每个人会因视角或职业的不同,而解读出完全不同的内容或含义,这是因为“解码”的过程有所差异。解码是程序术语,原指受传者将接受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信息的过程。阅读理解的时候,我们为了拿高分,总是去原文找答案,那么,工作和生活当中,如何解读信息和知识,正确还原“真相”呢?《精进》一书中让我们看到一个可循的规律。
解码的过程和结果因各人视角的不同而千差万别,但也有基本一致的规律可循。为了说明这个基本的规律,我们来想象一只在玩具店里经常能见到的“ 会说话的小黄鸭”。这只会念儿歌、会讲故事的鸭子在不同人的眼中可以有不同的解读:
1.在孩子眼中,他关心的是“小黄鸭说了什么”,于是他听到的是儿歌、故事。即孩子关心的是最直接的信息。
2.在家长眼中,他们关心的是“小黄鸭是什么”,首先他们会把它定义为一个玩具(而不是一只鸭子),然后他们可能会对这只鸭子的娱乐性、教育性、安全性、性价比等做出评判。也就是说,家长关心的是价值和意义。
3.在玩具工程师的眼中,他们关心的是“小黄鸭是怎么做出来的”,他们会思考和设计小黄鸭有哪些功能模块,会想它的电路结构以及声光效果。也就是说,工程师关心的是结构和实现。
如果我们没有去关注自己的解码层次,那么我们可能不会意识到自己解读事物全凭惯性,完全没有去洞察解码的基本规律。反之,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解码的基本规律,那么,就能够正确理解别人想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客观公正去看待具体的事务,甚至洞察底层规律,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解码的三个层次是:
1. 从源头接收信息和知识;
2. 反思接收内容的价值和意义;
3. 洞察事/物/信息构成内容和形式,破解密码(还原信息)。
年少时,处于第一层次:“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只相信“眼见为实”,看到是不过是表象,静默的山,流动的水,大江南北的看起来没有太大差别。
稍经世事之后,上了一个层次:“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石山、土山、矿山用途不同,风景迥异,西湖的水甩普通的水十条街,就算是外貌一样,内涵却千差万别。于是,渐渐体会到了人世无常,黑白没那么分明。
再后来,到了第三层次:“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山石一般就是碳酸钙和二氧化硅,不会随随便便变成金或银;水的构成就是氧和氢元素,顶多会有一些杂质,不会改变属性,变成牛奶或果汁,所以,发现事物的本质结构,有助于研究出基本的规律,正确还原源头信息。
2月初,我调到了新的岗位,其中一项工作内容是绩效管理,本月的任务之一是制定出新的绩效考核方案。起初,同事跟我简单讲了一遍绩效相关的制度,并给了我一份操作指引,我听着似懂非懂;然后,领导跟我讲解了一下绩效目标和分解方式。我一直觉得自己理论知识是有的,可是等到自己冲锋陷阵的时候,完全是两眼一摸瞎,无从下手,后来,我不得不请教领导,领导再次讲解了绩效的基础理论,并带着我做了各个部门的考核细则。
于是,我做了深刻反思:一是对于业务了解不足,不明白关键业绩指标设定的原理;二是对于绩效管理模型、原有的绩效方案学习不够深入,没有发现新的绩效指引方案有什么异同,也没有反思绩效目标的设定对于被考核人的意义,导致“破解密码”失败。
根据解码的三个层次,我及时调整,制定了行动目标:
第一步:梳理绩效管理模型,明天下班前默写一遍,加深记忆;
第二步:弄清楚1-4级绩效考核的逻辑关系,下周跟同事约20分钟,分享自己的解码信息,对于解读有偏差的地方进行记录并改正;
第三步:于3月31日前完成新的绩效考核计算表;3-4月阅读《XX绩效管理指引》这本书,以课件形式输出,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