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
其实在那晚之前,我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能在电影院里这么失态。
屌丝如我,只有特效大片和一些意义特殊的电影会让我选择去过个现场瘾。所以也会在煽情的情节里捏包小纸巾迎风洒几点泪水。
第一次面对一部国产片,我从第30分钟开始,任由眼泪顺着脸颊淌进脖子里,苦涩又黏腻,却又来不及擦干。
对没错,我说的就是那部。
冈仁波齐。
这个故事已不能再算作故事,演员也不能称之为演员。
一个个藏地山间寂静的场景,一群人几步一叩首,磕着长头,从画面里依次经过。
然后镜头无声地转开。
每当最后一个人从画面中消失,我都能听到全影院的人长长地松了口气,仿佛方才一直屏着呼吸。
镜头里直击人心的琐碎和真实让银幕前的人们罹患失语症。
我曾在电影开头的半小时内不停看表。节奏缓慢,对白枯燥,所有标点都是句号,饱经风霜的一张张面孔让我脸盲。
又也许是因为没看任何的预告甚至海报,我全然不知会有怎样的剧情。
所以当插着经幡的拖拉机发出第一声轰鸣,我看到男女老少一行人伏地,又起身,用自己的双手、膝盖乃至额头一寸寸丈量从村子到圣地的距离的时候,就像遭到了一记重击。
原来前面轻描淡写的一声去,竟许诺着一年的光景,几千公里的朝圣之路。
许是我的生活离信仰太远太远了。当他们每晚围坐在简陋的帐篷里念动经文,我仿佛听到了世界上最美好最纯净的和声。一时间心里涌出了许许多多杂念,又随着诵经的声音消散去了,灵魂深处有什么东西在和这声音发生强烈的共鸣。
前半小时我看到他们平房的窗外就是天空的层云,村子里闲逛的牦牛一转头就变成墙上风干的肉块,村民间的交流面无表情惜字如金,还在感慨这种生活和现代文明脱节太远,如果给小姑娘以都市里如此的物质诱惑和人生选择,她是否还会走上这一条朝圣的路。
但影片过半我突然释然,也了悟了。
众声
放眼豆瓣乃至四面八方的声音,那些对“消费信仰”“满足猎奇”“压抑人性”的讨论在这部电影面前其实原本就毫无意义。信仰既是一个群体的选择,也是一个人最最私密的事。
学者可以说宗教本身是统治阶级愚民的手段,也可以说是种种环境和条件剥夺了一些人选择的权力。可是唯物是图的人也永远不可能享受到另一些人所能感受到的救赎和安宁,就像渴望用朝圣让罪孽得到宽恕的人同样享受不了在小暑天气抱着西瓜躺在空调房里一样。
他们磕几千里地的头,为了洗净罪孽求得福报,为了让自己的人生圆满。
我们挤几千里的地铁,为了赚更多的钱站稳脚跟,为了让自己的人生富足。
都是修行,又何来贵贱?
所以气急败坏也好,怒其不争也好,轻视讽刺也好,都不会收到哪怕一句辩白。
电影里的另外一种人生,即是把物欲降到最低,把信仰无限放大,苦只是别人眼里的苦,他们觉得一切理所当然。只是做了自己想做的、该做的事而已,又与看客何干?
这也即是这部电影的特别之处。
观心
我们也看过很多道理深刻情节感人的佳片。
看完之后我们久久不能平静,会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和评价,诸如导演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是什么观点,或是某个情节放在某个位置究竟有何深意。
这些讨论都是建筑在电影本身有传达欲望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虽然可能存在不同意见,但多是维持在某个观点基准值上的。
然而冈仁波齐没有。
这部电影并不想传达或者宣扬任何东西。
它只像一面白镜子,让人看到自己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渴求。
比如现实生活浑浑噩噩看不到头的人,看到了希望。甚至哪怕片头广告里“路在身上”这样一句话都开始让他感受到希望降临。
比如人生颠沛流离找不到位置的人,看到脚踏实地的力量。只是想到长路漫漫,想到一路困苦,就默默怂了回去。
再比如现实残酷紧迫每天都拼尽全力工作的人,看到自己的渺小,又止不住强烈的羡慕。也想来这么一次抛弃物欲只留信仰在身的朝圣,却又被一身鸡毛拖累。
还有缺乏信仰的,没执行力的,阴谋论的,善良怜悯的,刻薄虚伪的……千百种情态,不一而足。
你是什么,就看到了什么。
所以我为什么全程止不住泪水?可能是被好听的诵经声净化,可能是被艰难的旅程震撼,也可能是单纯被藏地的美景打动了。片尾字幕出现时我有了一种新生的感觉,不仅不再羡慕有信仰的人收获的inner peace,更对自己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得到安宁有了十足的信心。
虽然同是无尽的重复,但无需给现世奋斗冠以朝圣之名。
需要做的,应该做的,和呼吸一样自然。
就像“我们开始念经吧。”渐入的天籁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