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小的时候,很得老师欢心,班级活动也常让他参加。某次老婆和我通话,说儿子在学校里参加了朗诵比赛,得了个第一名。当时我很忙,也没有功夫往下仔细问,只是觉得儿子平常在家里很少读书,什么时候学会朗诵的呢,反正我就知道他在挑食时会嘟嘟囔囔。也难说啊,人都是多面性的,也许在语文老师眼里,他就是个乖孩子,重点培养对象呢。
那天晚上再打电话的时候,特意把儿子叫了过来,问朗诵的情况,儿子说:“爸爸,我确实得了第一名,上台的时候根本没带着稿——是不是啊,妈妈?——爸爸,你不信,我现在就背给你听。”说完就在电话里大声朗诵起来:
“金秋的风……”
儿子的童音抑扬顿挫,还真有诗朗诵的意思。听出来,这是一首赞美祖国的诗,写得有点半文半白,有些地方觉得还很拗口,我听着简直就是七宝楼台,——拆开不成片断,诗句从左耳朵进去,立刻从右耳朵出来了,一句也没有记住。
朗诵完了,我由不得夸了几句“小聪明”什么的,儿子很得意,说这还不是课文,是老师给他打印出来的,他背了好几天呢。
儿子接着说:“爸爸,今天我们比赛作文了,我肯定拿到前3名。”我问什么题目,儿子说写得是《我是个爱笑的孩子》。
挂了电话之后,我在网上把他朗诵的这首诗搜出来了:
金秋的风 ,送袅袅暗香而来;霜中的菊 ,献片片芳菲一季。
吻夕阳余辉,爱溢出温柔的眼眸;望四野安详,激情飞上诗句。
听黄河汩汩,载无数苦难历史;观河沙沉沉,积淀多少回忆。
满目疮痍 ,
是你旧时的容颜 ;
儿时的艰辛,
留下了不灭的烙印。
风霜雪雨 ,半个世纪的搏击,渊远流长,五千年文明的足迹。
历史的长河 ,翻滚着昔日英勇的浪涛;时光的琴弦,弹唱着今日辉煌的旋律。
听,那振聋发聩的,
不再是受难的哭泣;
是万马千军的脚步,
正有力地踏进新世纪。
看,那满天飞舞的,
不再是战火和硝烟;
是正在试放的礼花,
将奉献给母亲生日的贺礼。
祖国-母亲,
热血养育儿女;
生命换来和平,
勤劳带来希冀。
饱经沧桑,
掩不住娇美的容颜;
历尽风雨,
今朝用彩虹妆饰发髻。
欢快唱着的--那是鸟儿,
翩翩舞蹈着的--那是白鸽;
动情的我只喊出了一句:
我爱你——祖国母亲!
看完了,却一点也没感觉,觉得自己真是冷酷到底,谁和我这种人谈诗,简直就是找错门了。说实话,就是我年轻时,激情也没有澎湃过。纪宇的《风流歌》我是读过的,但是总觉得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我真想不出郭沫若年轻的时候诗情大发,脱掉木屐,倒卧在地上和“地球母亲”亲吻,是个什么劲头。
虽然我有点冷血,但是我依然感谢儿子的语文老师。赵树理有句话,机械的背诵没有用处,但是机械的记忆还有用处的。一个人真要是能够背诵几百篇古代的诗歌、散文(现代的也行啊),那样对提高他的语文水平绝对有好处。这种好处不一定能够立竿见影,但是会潜移默化起作用的。
忽然想起当年自己抄的一首小诗来,白居易的《夜闻歌者》: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感觉这就是《琵琶行》的微缩版和少女版,这才是我喜欢的类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