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自古以来,农业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的命脉,早到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遗址就已经有了农业文明启蒙的影子,从刀耕火种到男耕女织,农业种植的方式不断在进步,也不断在发展,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一代代勤劳的耕作者在广袤无垠的华夏大地上播种、收获,沉淀下了中国几千年的深厚农耕文明底蕴,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中华民族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农业是国之根本、国之命脉”,农业的发展史,也是中国的发展史,从开始的数千年的“小农经济”到新中国成立后“大锅饭”时代,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包产到户”、农业税改革,到如今的乡村振兴战略,无一都链接起了历史发展的脉络,然而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多种因素导致传统农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农业现代化、专业化、综合化发展大势所趋。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土地是农民的血脉,是梦想开始的地方,”春种、夏播、秋收、冬藏“,挥洒的汗水沉入土地,浇灌出了一年丰硕的果实,然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失,据笔者在的小县城进行过粗略地统计调查,通过数据得出,年满十八岁的未接受高等教育的孩子,在当地就业的为少数,大部分随着父母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居多,从事行业多为一般制造业。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农村务农的内生动力不足,而且还有对农业偏差认识观,认为”当农民就是没有脸面的事儿“,又嫌弃钱少,因此很多耕地都荒废了下来,而留下耕作的都是不能外出打工的留守老人。
“农业投入成本大、见效慢,现代化才是王道。”
“农业就是靠天吃饭”,气候的多变性、管理难度大、投入持续性、见效速度慢以及受市场波动大,导致了农业的特殊性,比如猕猴桃的种植,到冬季需要疏松土壤、施加追肥,到了春季需要打尖抹芽、除草浇水,到了夏季需要授粉套袋,到了秋天需要养树防病......不同的时令,有不同的技术要领,有大量的人力投入,有巨大的财力投入。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家相关农业产业政策大力扶持下,新兴科技也给农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做好技术培训,培养职业农民,打造农业技术队伍;因地制宜搞发展,推进农机使用,增加生产力,提高效率........这些都给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帮助农业度过“难关”。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群人也爱上这片土地”,我是一名三农工作者,虽然没有白嫩的脸庞、没有干净的工作装、没有轻松的周末、也没有舒适的工作环境,但是我有着一颗热爱农业的内心、有着一个“农民富、农村美、农业强”的农业梦,为有无数个像袁老这样,工作在田间地头、工作在生产一线的农业工作者、农业楷模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我骄傲,我是农业人。
我自豪,我是农业人。
如果再给我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我还是会选择做一名“三农”工作者,做一名记录农村的变化的农业人,只因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