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1970年生人,我是1982年生人,跟他是同属狗。今年是我也是他的本命年。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的电脑里装了360安全卫士和360浏览器,手机上还用360安全助手。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怨天尤人没有用,如果每天以应付的心态去工作就是在浪费生命。......客观上是为公司创造价值,也是为你自己积蓄巨大的潜能,因为学习到的本领是别人剥夺不走的。你可以一边学习,一边等待使命的召唤。
我做事情从来没有从自我学习的思维上来考虑做事情本身,包括学校里的学习考试,总是停留在考试本身,曾经有2个不切实际的想法。一是语文考试又不考原题,为什么要学习本身?二是如果把这次考试的题目都背下来,那我不就考满分了吗?这2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当然我在那个阶段的考试,是不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
和现在的工作,总是停留在做事情上,碰到困难,总是降低目标要求,没有通过自我修炼去提升去解决问题,局限于做事情本身,计较于一时的得失,按照《刻意练习》里面的理论,总是停留在舒适区来工作。不注重一步一步的积累。
像我身边有一个同事Z,做事情总是喜欢做简单不动脑筋的事情,特别是复制粘贴,面对文章里的错别字,总是说是小事情。几乎每次都是有错别字,每次都是慌慌张张的做完然后交差,然后做事情特别怕踩坑,特别怕付出多,还是要转变做事情的思维模式,自我学习才能迭代和提高。
我和很多创业者一样,经历过艾森豪威尔将军表面信心满满,其实内心犹豫恐惧的心态。
每次遇到困难时,我们的内心都是很脆弱的,无数次想到放弃,没有百分百的把握去获得结果,但是每往前走一步,就是自我提升的一次机会。
我认字也是就地取材。各种革命大字报就是我的识字卡,标语和刷在墙上的各类口号成了我的教科书
识字是小朋友成长的第一步,认识字后,他自身就能够获取知识,自我学习的源泉。看过那么多企业家的自传,没有一个不是热爱读书的。
李善友说过“看书时,要正襟危坐,与先贤对话”,一个人的视频或音频,远不如他的书中逻辑结构强,我现在也体会到读书中的快乐,远比看一个采访视频收获的信息量要大。
在他的描述中,计算机王国的神秘之处开始慢慢向我展露出来——计算机语言可以编辑程序,可以进行复杂的运算.....我听着听着,心向往之,特别想知道计算机真正的样子。
周围的环境很重要,我记得我第一次接触电脑的时候,96年左右,在舅舅学校机房,当时跟表弟在一起,记得他输入一行命令,就进入了一个赛车游戏的界面,退出来后,我完全不知道怎么进入,看着电脑的黑屏幕和光标,不知所措。也没有人教。那个场景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想想我们当时的生活环境还是太封闭了。
2000年上大学后,接触的也是QQ聊天时不会打字和同学带我上英文网站的事情,完全没想过去改变电脑,去学习电脑的语言。绝大多数人估计和我的经历差不多,包括当时的QQ,买电脑的时候,都默认应该是自带的软件,所有的理解都只是停留在应用层。没有想过去做点什么,没有想过去改变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