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写作30天.转型与蜕变第七篇
People love what other people are passionate about.
人们喜爱别人倾注热情的事情。
《爱乐之城》,本年度各奖项大热的电影,奥斯卡最大乌龙的对象,丢失了最佳影片奖,却不妨碍它是本届奥斯卡最大赢家,好评如潮。
故事讲述的是怀揣演员梦想的女主,与怀揣对于爵士乐狂热之爱的钢琴手男主,相遇,相恋于洛杉矶,相互激励帮助实现梦想,最终也因为各自追求梦想而分开的故事。
影片在各种桥段上致敬了很多经典老片,但个人观影感受(不喜勿喷哦):故事其实并不算精彩,甚至可以说很套路,致敬很多经典的桥段,以及音乐与摄像的出色是用来弥补其故事槽点的。
前面很长一段,作为看惯了快节奏,剧情紧凑电影的人,已经感觉到了倦意,萌生退意。直到靠后的阶段,才又让人醒过来些。
据说这是个爱情片,但就爱情的发生,发展其实没有什么说服力。如果不是最后一段男主的代入情节,触发很多人心底的遗憾,与“如果能。。。该多好”的情绪,这故事实在难以触到我。
不过,其实这就是我们生活的真实,不是吗?
一日一日的生活里,哪怕是心怀梦想的人,日子其实也并不总是兴奋,很多时候有点儿闷,有点期待有什么事情能够唤醒我们的渐渐暗淡的热情。
而清楚自己有梦的人与没有梦想的差别也许是:
后者可能就在这日复一日的平淡与沉闷中,逐渐习以为常。
而前者,梦想的火苗哪怕暗淡也总是存在,而且总会有什么人或者什么事让那梦想的火苗再次跳跃,来提醒我们。
同时,清晰的表达过梦想,空间场域会记得,不论你信不信。
所以即便女主因自编自演的独角戏,观者寥寥,且还在寥寥的观者中听到差评,几乎灰心回家,想彻底放弃。但是就是会有命运的使者来递出代表转机的橄榄枝。
可递来时其实很普通,没有特别的告诉人们这是一次转机,让人们会恐惧是再一次的空欢喜。
此时接与不接,是命运对你对梦想渴望程度的再一次试炼。
永远只有梦想实现或者错过后,回顾时才会明白哪里是转机,未卜先知,其实极少。
可能唯一能够帮到我们的心态是:
梦想虐我千百遍,我待梦想如初恋。
只有初恋那样的魂牵梦系,那样没感受过伤害的无畏,那样没有计较的热爱,才会让我们不会放掉任何一个划过指尖的线索,每一次都抓紧,尽管落空了很多次,直到抓住命运的转机。
片中女主爱情里“如果是你和共度该多好”的遗憾,其实有另一个人的爱情所弥补了,应该是美好大于遗憾吧,还好她的遗憾不是对于梦想的。
试想另一个场景:女主当初没有追那个梦想,而选择放弃,留在了家里,找份安分工作。。。
顺着这条路演绎出来的故事,大概就是没几个人要看下去了。
如此显而易见的道理,又有几人自问:
我自己的人生呢?
走在哪条路上?
真的愿意这样走下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