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老师建议我分享一下写读后感的体会,说实话,有些诚惶诚恐。自己是写了几篇读后感,似乎都是灵感乍现之作,细细想来,又有迹可循。
复盘的过程中,我发现之前看过的有关阅读、做笔记的方法,已经不知不觉地用到写文当中了。我愿意将自己一些肤浅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想和大家分享三点体会:思考、心态、行动力。
写好一篇文章,要花点心思,也就是思考。一篇文章的形成,其实就是思考的过程。
读后感的格式,我想大家都清楚。我主要介绍自己写非虚构类书籍(方法论)读后感的三个步骤:读书、构思、成文。
先说说读书。
读书这件事,看上去简单,其实需要一些技巧。我的读书方法来自于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另外它的姊妹篇《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也不错,建议大家看一下。
一.带着问题去读书
一本书拿到手上,我会想,我要做笔记的,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哪一部分打动了我?这本书对我有什么影响?它的优点在哪里?书中的方法适合用在什么地方?这些都是我要弄明白的。
第一遍是通读。从序言开始,边读边做记号,特别留意一下目录和粗体字。
我一般是用学生用的刻度尺来画线,波浪线是重点,直线是次重点。遇上大段的话没看明白,或者是特别打动我的段落,在边上垂直画一条线,书页折个角。读完后,脑子里过滤一遍,回忆哪些内容印象深刻。
第二遍是读重点划线部分。先反复看目录,再看划线重点、折角部分,找出重点中的重点划上双线。基本上文章的重点、次重点,触动我的点就出来了。
二.精心构思框架
开始考虑怎么写时,首先研究一头一尾。
头是封面上的作者简介和内容介绍,尾是书末的后记,这里面含有关于作者与书之间的大量信息,可以为我所用。
文中要写出来的重点,就是当你看完一本书后,想要给朋友复述主要内容,你最想告诉他的部分,就是书中的重点。
至于那些次重点,选择你喜欢的,觉得有用的,不必面面俱到,全部罗列出来,像本说明书。
三.成文的三个要点
1.吸引人的标题
标题的重要性,大家都清楚,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尽量不要用某某读后感这样的副标题。标题只要符合内容,怎么吸人眼球,怎么取。
2.引人入胜的开头,具有逻辑性的正文
开头可以设置悬念,可以自问自答,也可以讲故事,随后插入作者名,书籍名,至少在文中出现两次。
方法论的内容要让它具有可读性,最好的方式是讲故事。
讲什么故事呢?
我一般会写作者为什么写这本书?他要达到什么目的?然后由此引出书中的重点和自己的看法,及打动我的地方,对自己的影响,将来可以用在什么地方。也可以讲一个与书中重点内容有关的故事,这个靠平时素材的积累。
这里要特别注意逻辑性,你可以按书中的顺序写,也可以打乱了写,要注意衔接,做到有条有理。
3.不拘泥于形式的结尾
读后感的结尾,一般是总结全文、升华观点、联系实际。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写文章,要跳出已有的知识框架,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写出真实的感受。
比如我写的《好故事是沟通的桥梁》,文章以初中第一次上任的数学老师,通过讲故事化解了学生不喜欢自己的尴尬,最终让学生喜欢上了自己,以及这件事对我的影响来结尾,从而展示了故事的魅力。
《你会画思维导图吗?》的结尾,是通过序言中“孩子们为什么上学?”引发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而思维导图法这种掌握宏观、兼顾细节的思维模式,是一种见林也见树的创新学习方法。我觉得序言中的这一点,是本书最大的亮点,所以将它放在文末作点睛式结尾。
只要做到上面的三点,就可以写出属于自己风格的、个性化的读后感。
我发现我写的文章,介于书评和读后感之间,灵感来自于不喜欢一篇过于平淡的读后感,那本书是《如何有效整理信息》。
第一次按套路写,介绍作者、书名、书中的内容、总结式结尾。交完作业后,我本来想发布在简书上,怎么看怎么不满意,但是书中确实有我喜欢的内容,就是生活日志。我觉得如果坚持记生活日志,留待年老时追寻往日时光,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我另写了一篇《如何留住岁月的痕迹?》。
除了开头部分照例介绍作者和书名,书中的重点简略地写了三点,我直接跳到第四章介绍生活日志记录方法。从而引申出我在生活中是如何记录生活日志的,然后以我记生活日志的目的来结尾。
写完我觉得挺好,内心喜欢。所以我不管写什么文章,感官比方法重要,自己怎么喜欢怎么写,反正我没想着投稿什么的,反而可以放开了写。
读后感比写书评容易多了,思考不用那么深刻,为什么有的人不知道怎么写,找不到重点,知道重点又缺乏逻辑性,总是写不好读后感呢?
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没有学以致用,我的读书方法、做笔记的方法并没有什么新意,全部来自于大家都看过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这些方法简单笨拙,往往效果反而更好。
有的小伙伴看到同伴一周看几本书,写出超棒的文章,羡慕之余只剩焦虑。
怎么缓解焦虑?先摆正心态,摆正心态首先要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
比如我,基础相当差,差到语句不通、遣词造句、标点符号、像象不分,这一点不是自黑,可以找绿野老师求证。所以我的目标不是与写得好伙伴比,而是逐步改掉这些基础错误,我只跟以前的自己比,同时向前面的小伙伴学习。
其实,谁不想写书评啊,我曾经在愚人节花了一整天翻旧一本书,写了一篇书评。结果绿野老师问我写的是书评还是读后感,我机智地答道:“读后感。”内心有种挫败感。
不过,不试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呢?不行,那就写读后感呗,按自己的节奏来就好。
光焦虑是没有用的,你要消除焦虑,就要有行动力。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写作这件事,除了老师的指点,更多的需要自己去多看多写、多体会、多探索。积累多了,水到渠成,写一篇好文章并不是难事。
说实话,在这之前,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用了什么方法写读后感,老师让我分享体会,我有点茫然。这些是我今天循着我的思维轨迹总结出来的,原来之前读过的书,吸收的知识已经不知不觉融入到写文当中去了。
算算我看的阅读方面的书,大约有七八本,全部写了读书笔记或者读后感。这类书读多了,逻辑性变强了,基础错误少了,可见阅读和记笔记对写文的重要性。
我是去年11月开始学写文,那时写的文章,现在看来真是惨不忍睹,写到现在,似乎顺眼了不少,我的经验就三点:加强思考,摆正心态,有效的行动力。
在此,我要感谢我的指路人,绿野老师,还有一路陪伴我走到现在的小伙伴们。如果没有绿野老师针对每个人擅长的领域各作指点,这种一对一的学习方式,我不会知道自己从哪一方面改进;如果没有小伙伴们的一路陪伴,我也走不到今天。
感恩遇见,我们一起前行!
PS:《把文案变成印钞机?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