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段饿肚子的岁月。树皮,草根拿来充饥也不鲜见。
有一个镇子,它的一个村蔓延到了秦岭以南,在很远的翻山越岭后的山麓里。这里可耕地面积小,在那个没饭吃的岁月,这里更是饥肠辘辘。树挪死人挪活,这里的年轻人,夏收时节会翻过重重山岭,来到他们所属的镇子拾麦穗。
麦收时节,太阳也不因劳动人民而温柔,火球一样地炙烤着大地。这些拾麦穗的人们,因为长途跋涉又热又累,大概多数人在镇上没有相近的人,他们没有歇脚喝水的地儿,又也许他们到了这儿使命感更加强烈了,只想早早地带点麦子回去,缓解家里老小的饥饿。
他们一到这儿,就奔赴到当地人的田野,风吹麦浪的清香里,他们看到了希望。
麦子不是你想捡就能捡的,主人收完了,会进行返工,把遗落的麦子捡回去。拾麦穗的人们只有当田地主人捡过之后他们才能开始拾,这样其实拾到麦穗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可是总有那么一点点的希望透露着曙光。
当地人来割麦子担心镰刀割久了不锋利,他们会在一种叫川子(一种黑色的嘴小肚大的器皿)的东西里面装满水,带上磨石以备不时之需。刚才说过,拾麦穗的人是从遥远的地方赶来的,没有歇脚,没有喝水直接来到田间地头。他们既热又渴,看到当地人放到地头的川子,有人就顾不得那么多了,抱起来咕嘟嘟地往嘴里灌起了凉水。夏收时节,天气热,他们体内温度达到了最高值,加之灌进胃里的是凉水,还喝的那么急,有人就出现了炸肺的情况,麦子没拾到人却先死了,这是一件伤心的事儿。
还有让人痛心的是说有一个年轻的妈妈,拾麦穗的时候把小孩绑到自己的脊背上,只顾着干活,孩子渴了饿了关注不上,加上高温天气,孩子经不起折磨,热死了。年轻妈妈脱下自己的衣服,包裹了孩子,在当地人的帮忙下掩埋了,年轻妈妈痛哭失声,悲伤不能自抑。
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感觉心碎,每个孩子都是妈的心头肉,一边是孩子,一边是生活,人总是有那么多的难以选择,那么多的无奈。
还好,现在饥饿的年代过去了,大家能吃得饱,吃的好,我们要心存感激,珍惜当下。我们要倍加爱惜粮食,爱惜这些支撑我们生命的神祇!我们现在觉得微不足道的东西,也许是我们的上上辈用生命去争取的。
爱你,亲爱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