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说,我是幸运的》是Alice Sebold的第一本书,英文原名是Lucky。前勒口的作者简介是这么写的:
美国作家。曾师从于著名小说家雷蒙德·卡佛、托拜厄斯·沃尔夫,诗人苔丝·加拉格尔、海登·卡鲁斯等。一九九九年,在沃尔夫的启发下,她将自己大学时代遭受强暴的伤痛经历写成《他们说,我是幸运的》一书出版,引起巨大反响,被媒体誉为“最具潜力的作家”。
著名主持人奥普拉曾邀请爱丽斯录制自己的节目,鼓励全美女性像她一样勇敢面对人生困境。
二〇〇二年,她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可爱的骨头》出版,全球总销量达五百万册,蝉联《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三十周之久,甚至成为一大文化现象,并于二〇〇九年被著名导演彼得·杰克逊改编为同名电影。《可爱的骨头》简体中文新版也将由未读出版。她的另一作品为《近月》。
封底的文案是这样的:
在我被强奸的那条通道里,有一个女孩曾被谋杀和肢解。它曾是通往一个圆形露天剧场的地下入口,演员们会从那里,从观众的座椅下面突然出现。这件事是警察告诉我的。他们说,相较而言,我是幸运的。
世界在那天起分裂为两个,一个是安全的,一个是危机四伏的。人们在我身后窃窃私语,而我做出一个决定——我不会远走他乡,我要面对这一切。我要伤害我的人付出代价,也渴望家人和朋友接受遍体鳞伤的我。尽管,这条重生之路如此艰难。
我的文学老师鼓励我写下自己的故事。这段记忆将被保留下来,它携带着力量,通常它是那些无权无势的、被压迫的,或遭到残酷对待的人唯一的力量源泉。
在遥远的某一天,它必将产生回响。
塑封上还贴着一枚不干胶,写着:
别人总以为 他们能理解你的痛苦 只有你自己 才知道重生之路有多艰难
6度再版 长销美国17年 蝉联《纽约时报》非虚构图书榜17周
畅销书《可爱的骨头》作者 坦诚剖白黑暗经历
不自恋、不自哀、不煽动、不控诉、不求怜悯,只为讲述。
去年1月时细读这本书的动机,无非是想看看更加痛苦的故事,来减轻自己当时的痛苦。虽然到头来没有什么用,但好歹也看完了一本好书。全书有将近350页,不到15章。大约前13页叙述了强奸的经过;在第142页,Alice再次遇到了那个强奸犯;第162页,警察实施了逮捕;第281页,法庭宣判;第326页,Alice要去休斯顿攻读硕士,“强奸的阴影不会再追随我的脚步”。第327页到第340页是本书的后续,Alice从休斯顿辍学来到纽约,吸上海洛因又戒掉,后来去到加州的山区小屋最后再离开。
第一次读到结尾时难免疑惑,为什么后来的吸毒滥交、折堕沉沦就这么一笔带过?现在想明白了,前326页的讲述已经从皮肤沿着血肉一直剖到骨头了,骨头啪地折断之后骨髓流尽,还能继续剖解什么?一地的残骸等着余生收拾而已。
《可爱的骨头》是她的第二本书,也是她最负盛名的小说,英文原名是The Lovely Bones。在此只搬运封底的文案简介:
我叫苏茜。十四岁那年,我被谋杀了。
我被困在完美的天堂里,眼睁睁看着家人在痛苦中迷失,又渐渐地开始忘记。我知道凶手是谁,却无法传达,只能任他逍遥法外。
我当然希望爸爸能彻夜守候,直到永远;但我也希望他放手,让我就此成为过去。
我死之后,我的家人所经历的一切就像绵延伸展的可爱的骨头,把大家紧密联结在一起。我终于开始认清,没有我,他们依然可以活得很好,犹如身体中的骨骼,尽管有时会缺失,但在不可知的未来终将长出新的骨干,重新变得圆满完美。
这是一场漫长的告别。总有一天,我将吹熄蜡烛,转身离去……
全书不包括致谢的部分,有354页。强奸谋杀苏茜的凶手,在第353页的时候,由于一场意外死掉。他被苏茜爸爸的怀疑过,但从来没有被逮捕过,没有坐过一天监狱。苏茜也不是他的第一个受害者,在逍遥法外多年之后,只是死于意外,下场也真的太好了一点。
所以Alice在构思这部小说的时候,到底投射了多少真实经历和想法进去?苏茜虽然死得惨,但去了完美得不像话的天堂。凶手没有被法律制裁过,但即使被制裁了又能改变什么?
答案只能留给活在残酷现实里的读者来拼命想,或者根本就是无解的。人性善变又复杂大家都明白,但如果遭受创伤的是自己,要怎么去看待人性阴暗的那一面才好?或者无法客观看待也无所谓?Alice有写到凶手的原生家庭,似乎能隐约看出他频频犯罪的根源,但这对苏茜和她的家人来说有什么意义?不过苏茜的归宿也挺美好,可惜是现世到达不了的幻象。
曾经和一位前辈聊到恨意,恨到想让对方去死。前辈说,即使对方死了,恨意也不会消失。这么深刻的答案一度看起来很无望,后来又想到,为什么要让恨意消失呢?人没有资格宽恕人,所以为什么不能怀抱恨意愉快地活下去呢?
不过,怀抱恨意愉快地活下去这种境界,真是难以企及,比小说里的天堂还要远。不知道Alice自己是怀抱着什么怎样活下去的,在《可爱的骨头》出版5年后,她推出了第三本作品,受到评论界的诸多质疑。出版编辑没有引进这一本,连版权代理都说主题太黑暗。《近月》,英文原名The Almost Moon,是一个关于弑母的故事。目前市面上的中文版翻译烂到不忍卒读,不过小说本身可能并不值得评论家们那么失望。
Anyway,1999年的Lucky,2002年的The Lovely Bones,2007年的The Almost Moon,这就是Alice Sebold的三本书。她的写作生涯不是她人生的全部,她向公众讲述的故事也只是内心的一部分。抛开江郎才尽、消声匿迹这样的混账话,小说完结了,日子都得捱下去。
最后这个故事最为黑暗,讲述的是家长如何用“爱”毁掉了孩子。
影片选取了书中的5个故事:《妈妈的遥控器》、《猫的孩子》、《茉莉的最后一天》、《孔雀》、《必须过动》,采用了类似《黑镜》般软科幻的方式来表现,不同阶层的家长与不同的少男少女,却同样地要为了成绩、为了考上好大学,成为只任家长摆布的工具。
全书一共9篇故事,没有一篇是普罗大众乐见的教育神话,没有一篇看了会感到愉悦,没有一篇看了心里不会乱糟糟的甚至觉得烦,然而这些事情确实发生过,极可能仍在发生。
大人的世界充满辛苦与辛酸,他们已经饱尝这个世界的界限与危险,却仍然把跳出界限的希望强加于孩子身上,一次又一次用比拳头更伤人的语言狠狠重击孩子的心灵。什么是教育的本质,爱是有条件的吗?每一个故事的最后,孩子都会问自己的母亲“你爱我吗?”直到最后一个故事才给出答案,母亲只爱她自己。
在过去,家长对孩子的关心程度普遍只体现在“作业作完了吗?”这句话上,而对孩子的管教普遍体现在 “现在虽然记恨,但以后感谢我还来不及”, 想必你们都有体会,所以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大众的话题,一点也不“少数派”,之所以放在这里,只是因为孩子的声音太小太小了,能不受影响健康长大的,也太少太少了。
有很多人都在写青春写校园,初中高中,情情爱爱,可还是都一样,差不多的故事。你可以换一个角度的,这本书的作者,今年才29岁,如果是你的话,有没有可能写得比她好?
以上列举的故事,其实都不算少数,你们都不是少数,你们只是声音太小。大大的世界听不到小小的声音。我需要你们为自己站出来,去写下你的故事,或是你看到、听到的故事,把小小的声音汇聚起来,才会有大大的回应。
就让“行距”成为你们的喇叭,喊出你们内心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