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传信笺,春雪寄深情
文/董维
一场久违的鹅毛大雪,飘飘洒洒,不期而至,笼罩四野,压弯了枝头,粉红舒展的桃花瓣上落满了大片的雪花,仿佛包裹了厚厚一层透明的水晶,银装素裹,给清明小长假平添了一份冷峻和肃穆。
雪花空中飘舞,落地已成雨水,雪雨交融,打湿了众多前来祭拜人的脸庞,疾风劲吹,春水横流,泪目飘零,天若有情舞翩跹,踌躇呢喃着对亲人的深沉祝福和殷切怀念。
自古算起,清明节,既是寒食节,也是感恩节,相传至今, 更多成了祭祀故人的节日。
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晋文公的一道诏谕,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立子奚齐继位,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迫其自杀。申生的胞弟重耳也闻风而逃,流亡它乡,受尽了屈辱。众臣四散,仅剩忠厚者相随,其中一人介子推,忠心耿耿,在重耳行将饿毙之际,为救重耳,挥刀割下自己腿部一块肉,用火烤熟,侍食重耳,重获新生。十九年后,重耳杀回故国登基,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大肆封赏同甘共苦之臣,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数次无功而返,晋文公只好亲自前往,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避而不见,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令御林军搜寻绵山,也无踪迹,有人建议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择道而出。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双双归天。晋文公哭拜不已,就地厚葬,发现介子推身后树洞里的秘密,一片血书衣襟 :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仰天而叹,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流传至今。
次年那颗老柳树死而复活,也被晋文公赐名“清明柳”
又是一年清明日,绿肥红廋桃花稀。
漫天春雪枝头垂,空阶滴泪伤别离。
追古抚今忆故人,琴瑟和鸣心相系。
花落满地彩蝶舞,静园书香景旖旎。
读到知名作家任静数则《清明吟》组诗,才女发自肺腑的长情告白,直抒胸臆,感怀不已。唏嘘之余,无以直言,任由雪花飘落,化成丝丝雨幕,和着一掬感恩哀思的清泪,湿了衣襟,白了四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