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都没有写文章的习惯,而大部分人刚开始写的时候,唯一可以借鉴的经验就是上学时写作文的经历。那往往是个很痛苦的过程,拿到题目就得开始写,却搜肠刮肚却不知道写什么好。
我一开始也是如此,直到最近上了师北宸的写作私教课才茅塞顿开!我们之所以写作如此痛苦,是因为没有正确建立对写作的概念。写作是对你脑中想法、信息的输出。而若没有很好的输入、思考,是不会产生高质量的输出的。
写作不仅仅是「写」,实际上是「输入→迭代→输出」的过程。
而在践行这个理念过程中,我发现不仅仅是写作,一切创意工作,包括创业想法、产品设计、拍电影……其实都需要这三个步骤。
原理:难以输出,本质是因为输入不够
观点是吸收更多信息之后,自然涌现的,不要生造观点。与其没有想法的时候,逼自己坐在书桌前硬挤出几个字来,还不如去看书,去找别人交流。在阅读、在讨论的过程中,往往更容易产生想法。
步骤:阅读→笔记→话题
1.大量阅读、深入交谈
阅读和交流都是高质量输入的很好办法。查理.芒格在谈到巴菲特的时候说:「如果你们拿着计时器观察他,会发现他醒着的时候有一半时间是在看书。他把剩下的时间大部分用来跟一些非常有才干的人进行一对一的交谈」。不仅仅是写作,所有需要高质量输出的工作,都需要高质量的输入。
2.强力研读,做笔记
做笔记的意义被大多数人忽视了。认知心理学认为,有意义学习就是将学习内容和已知信息结合起来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往往囫囵吞枣,追求阅读快感而忽略了对知识的整合。所以,很多书看完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已记不起来书上讲了什么。而做笔记逼得我们去整理全书的叙述逻辑,去思考书上观点和其他观点的联系,去想书上的案例、故事还能用来说明、论证什么。如果能做到这些,你对这本书的吸收一定远胜于只是简单地把书看完。
杨绛说,钱钟书是这样做笔记的: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做笔记很费时间。钱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3.用清单APP记下话题
通过阅读和做笔记,你往往就能攒下不少思考的火花了。我们每天都会在脑海中产生很多想法,这些将是未来你所产出文章的种子。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就是把种子保存下来,施肥、浇水,挑出其中长势最旺盛的苗子,最终它将变成一个株成型的树(文章)。
这个阶段,特别推荐使用手机上一些清单APP,比如Wunderlist(奇妙清单)。不管想法是否成熟,是否足够支撑起一篇完整的文章。只要是你思考、学习的心得,都可以记下来。一周下来,你或许可以攒下四五个话题。每隔一段时间,你都可以从中挑选一个把它孵化成一篇真正的文章。
其他创意过程
其他创意工作,包括创业、发明、拍电影……其实跟写作很像——没有好的输入,就不会有好的输出。写文章最痛苦的便是没有想法却要坐在那强写,逼自己硬把文章想出来。创业也是如此,没有好的idea,却要强行创业往往会是失败的。关于如何产生创业Idea,YC的创始人、著名的创业教父Paul Graham讲到:
要想获得创业 idea,请别试图把创业 idea 想出来……如果你观察一下那些成功的创业者找到 idea 的方法,就会发现,他们通常都是先把自己的大脑准备好了,然后再被外部刺激一下,idea 就出来。
作为近年来迅速崛起的成功项目,小米并不是雷军想创业之后坐在那想出来的。同样也是做了长时间的高质量准备(输入),之后才有如此高质量的输出。2007年,雷军离开金山后,按他自己的说法——「开始拎着一麻袋现金看谁在做移动互联网」。从07年到09年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不断地跟移动互联网前沿的创业者交流(特别是魅族的黄章给了他巨大的启发),积累了大量关于产业未来的思考和判断。并在这过程中找齐了合伙人、投资人,在跟他们交流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想法和规划,最终厚积薄发铸就了小米迅速崛起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