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突然下起大雨,昆明的二环高架上毫不例外的发生了好几起车祸,我在赶去参加华文领读者九城巡展昆明站活动现场的路上还在想:3分钟的读书故事,说些什么呢?时间匆忙,还没来得及好好准备就要上场,今年以来读过的书,今年的收获,在脑子中反复回放,有甜蜜,有悲伤,最终都化作营养,被吸收成长。
连我在内,19位领读者分享了19个故事,忽然想起多年前读过的一本书,也是每个人讲个故事,合起来就是一本优秀的故事集子。什么,你说是《故事会》?好吧,你赢了,其实我说的是《十日谈》。
读初中的时候,放学在学校门口的书店里翻书,很多人把鸟山明的《七龙珠》翻了一遍又一遍,都起了毛边,老板也不生气,我却被那本厚厚的《十日谈》吸引住了,存了一个礼拜的早点钱,把这本书买回去花了一整个周末读完。
那时候懵懵懂懂,也不知道其实《十日谈》里有些故事是不适合青少年看的,不过中文版大约是有删减,10个意大利的男女青年,在乡下逃避瘟疫,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10天就是100个故事,有点像《一千零一夜》的欧洲版,使那个时候完全没有接触到世界的我看到意大利除了历史书里的马可波罗,还有乔万尼·薄伽丘。当然,还有意大利之夏和扎着小辫的罗伯特·巴乔。
那个时候我可品不出什么文学作品的深刻含义,威尼斯商人和葛朗台都是挺有趣的,韦小宝和傅红雪也是各有各的个性;莎翁和巴尔扎克、金庸和古龙也都是极好的,只要是故事,就有阅读的兴趣。囫囵吞枣的阅读占用了我大部分的青春期,没有规划也没有目标,接触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
一晃过了二十多年,有了阅读的方向和选择,也每天开始写读书笔记,却发现小时候读过的书虽然大部分忘了具体内容,但阅读带来的乐趣一直留在记忆的深处。
跟着皮特王朗读林语堂的《论书与读书》,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
今晚之前想的几个主题全部被我推翻,只记得一个主题,然后上台分享了,我能写,但说不是我强项,完全是无字之书,现场瞎编,主题只有一个:书籍是最早的社交网络,通过阅读一本书,我们的思想可以跨越时空和作者连线,通过同一本书,把凡是阅读过这本书的读者无形中也连成了一个拓扑网络,对同一本书相同的共鸣和不同的感悟,让所有喜爱阅读的人群联系起来。
书籍如此、音乐如此、电影如此、琴棋书画、山水旅游,世间万物皆可品读,世间万象都可悟道。我话不多,我心烦恼,何以解忧,唯有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