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正在办公室的小黑板上画班级积分管理统计表,有老师见到问:“你们班还在搞积分管理这一套?我们班早就不做这一套了。”
我说:“那是没有操作好吧。”
同事哂笑道:“都九年级了,学生都不在乎了。”
我也无奈地笑道:“关键看怎么搞了。”
事后不禁思忖关于班级积分管理的有关问题,现在将思考分享如下,与同行班主任交流。
一、为什么要用积分?
在班级管理中使用积分制管理,是将企业管理的量化考核机制引入其中的思路,想通过具体的分数增减及高低,直观的序地显示班级中小组或个人的表现情况,更有效地让学生的行为外显,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班级中的行为表现,更有目的地进行教师教育和学生自我管理。
在实际的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恰当地使用积分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能极大地帮助班主任细化班级工作,明确班级管理主题,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快速形成班级凝聚力。
二、班级管理积分使用中注意的问题
1、发动宣传要到位
在班级使用积分管理办法之初,应该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把积分管理的好处要给学生讲清楚,力求得到最大多数学生的支持,让学生感到这样的管理办法是为了把班级引向有序,为了学生个人都全面的自我管理,而不只是为了限制学生。
2、积分要讲究持续性
很多班级出现这样的情况:初始年级的时候,学生会非常在乎班级管理的积分,甚至为加减闹矛盾,(当然,也是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状况,说明学生在乎分数,积分办法在发挥相应作用)。但随着积分制度持续进行,很多班级、很多学生开始并不在意积分的增减。
这时候,很多班主任老师会因为学生对积分不再敏感,自己也对积分管理产生怀疑,慢慢疏于监管、督促,使积分管理被迫搁浅或者流产。
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班主任老师只知道积分,而不知道怎么使用积分,怎么让积分发挥其杠杆作用,怎样通过积分去撬动班级团队的内驱力,去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我的想法是:要让管理积分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相联系,才能真正发挥其管理激励的作用。
比如,把积分作为年终评选“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团员”等的重要依据。(陈宇老师在《班主任工作十讲》“班级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一讲中,就讲到“学习积分排行榜”的用法,大家可以参考。)这样的评选,排除了学生投票评选造成的主观感受、近因效应、拉票贿选、上级派压、几家独大等弊端。
还有,把积分与日常生活联系是分散积分作用、加强日常班级管理的好策略。如我班就实行依照积分高低优先选择就餐路队顺序的办法,就利用了学生天然的争强好胜心理,让积分起到任凭。
甚至还可以把积分与实际的物质利益相挂钩。如,我班曾与学生商议小组积分数值兑换为一定比例的班费,交付小组成员自由支配,用作购买文具、生活用品等,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讲究可操作性
在哪些方面进行积分管理,是班主任管理的导向显示。
一般情况下,班级中的学习、生活情景都应该纳入到积分管理中。通常我们会把学习、纪律、生活、文娱、卫生、活动等几方面作为积分管理的类别,下面再细化为若干小的项目。
如学习就可把作业情况、考试成绩以及竞赛获奖等纳入子项目,而生活可以包含就餐、就寝、着装等情况,文娱可分为课前唱歌、演出参与、文娱获奖等子项目……
当然,这些都要针对自己学校、班级的具体情况而定,最好是与学生共同制订或让学生列举班级管理内容项目。
这样才能将相关的项目细化,进而量化,纳入积分系统中,便于考核赋予一定的分值,才有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