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3年1月,元大都
“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南方是哪里?”
在得到答复后,他向着南方叩拜行礼,然后从容不迫的说道:我的事已了,可以行刑了。
这一年,文天祥年仅47岁。
一
文天祥,字宋瑞,江西吉安人。还是孩童时,看见学宫里同乡先贤欧阳修等人的画像时便羡慕不已。
“如果不能成为其中一员,便不是真正男子汉!”
年幼的文天祥这样勉励自己。他不知道的是,一百多年后,那个挽救大明帝国于危难间的男人,从孩童时就以自己为目标和榜样。
和西方不同,我们不拜鬼神,只拜祖先,见贤思齐,遇事会想先贤们会怎样做?并以此为目标激励自己。
如果能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那这个人可以进入任何地方或个人的祠堂,这是我们的道义,也是我们独有的浪漫。
不同于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我们更看重的是家国情怀。
所以时至今日,很多人家里依然会有那个伟人的画像。
客观地说,文天祥几乎就是当地杰出青年的代表。首先长相帅气,历代的史书中一个人的篇幅很短,而描写样貌的更是惜字如金,哪怕美如潘安,史书中也就一句:岳,美姿容。
而文天祥的描述是这样的:“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当然也可能是敌人美化,毕竟《宋史》是元人所修。但能让对手高度赞扬,我想除了人格魅力外,样貌应该也是不错的。
最重要的是文先生21岁就中了状元。状元在各朝各代的难度都是极高的,即使后来可比肩孔孟的王守仁,也是28岁才中进士。并且在大殿之上面对宋理宗洋洋洒洒一万多字,针砭时事,字字珠玑。
二
正如很多名臣良将一样,好的起点带来的却是几经浮沉。
三年后,蒙古大军三路南侵。宦官董宋臣建议南迁,只有文天祥一人力排众议,反对南迁。而宋理宗此时早已被蒙古铁骑吓破胆。面对满朝的回应,文天祥愤而辞职回家。
由于蒙古大汗蒙哥命丧钓鱼城,致使南侵的忽必烈仓皇北顾,争夺汗位,也给了南宋几年喘息之机。
宋朝对文士的优待政策,使得文天祥重新被启用,他多次上书要求备战改革。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斥责与贬谪。
八年后,忽必烈攻克襄阳,两面夹击临安,宋军一触即溃,朝廷请降不成后被迫下诏:天下兵马勤王。
远在赣州的文天祥迅速组织几万兵马,他的朋友劝他不要以卵击石。他的回复却是:不自量力,以身殉之,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我知道希望渺茫,此行甚危,但如能感召一些有识之士,也算是无愧君王社稷。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此为大义。
三
大宋吸取藩镇割据的教训,削弱各地,但也减弱了军事实力,加上得国不正,一直对各地武将严加掣肘,使得各地难以有效组织力量,致使被元军接连攻克。
文天祥建议将所剩的国土分成四大战区,扩大当地面积以增强实力。可朝廷直到这时还在担心武将专权、祸起萧墙。自然没有予以采纳。
五个月后,兵临城下,满朝大臣,或逃或降。文天祥则迎来了仕途的顶点——枢密使、右丞相。
作为满朝最大的官员,只能出城和谈,在敌营与元军主帅激烈争吵,险些被俘。不久,临安开城投降,南宋灭亡,转为小朝廷和残余势力抗元。
文天祥也开始了最后的抗争。这之后的几年,辗转各地组织力量抗元,屡战屡败,朝堂内讧,元军也是一边打击各方势力,一遍劝降文天祥。
相比朝堂的猜疑掣肘,抗元将士的赤诚让文天祥动容,这其中有为了掩护而自杀冲锋的,有被俘后诈称自己姓文的。只因他们相信这位弱不禁风的丞相能给他们带来复国的希望。
在付出了大量牺牲后,文天祥来到了福建——抗元的终点。由于不适应岭南的气候,军中发生了瘟疫,自己的母亲儿子也没能幸免。因人告密,被元将张弘范抓住。文天祥本人自杀未遂,其余部下全被杀害。
三个月后,崖山海战,十万军民投海自尽,南宋最后的抵抗力量消失殆尽。而文天祥在敌船上全程目睹。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庆功宴上张弘范再次劝降:丞相忠孝已经两全,如能回心转意,仍不失相位。
文天祥答道:国亡不能救,岂敢苟且偷生。
见其不能改其意,张弘范只好将他送往大都,文天祥也将在那里迎来人生的最终考验。
四
一直以来,有个疑问困扰了蒙古人许久,那些看似孱弱的南人为什么能抵抗几十年?他们想不明白,每天只会吟诗作画、花鸟风月的宋人,为何会比那些金国、西夏人还要顽强。
他们本以为十年定能灭宋,毕竟强如金国也才二十年,结果却是打了近五十年。还折损了一名大汗。要知道,蒙古人的一大杀手锏就是屠城,抵抗的越久,屠城越厉害。
正是靠着这一特点,叩开了一座座城池的大门。甚至西征欧洲都没遇到太大的困难。可就是在他们认为最容易征服,最软弱无能的南宋国土上,他们遭到了此生最大范围,也是最为强烈的抵抗。
直到南宋灭亡,他们都没有找到答案。究竟是什么支撑着这些人,让他们迸发出超常的力量。此时,一个人的到来将为他们解开心中的疑惑。
从文天祥进入大都的那天,劝降就开始了,历时三年,从舒适的宅舍到昏黑的监牢,从严冬到酷暑,从大臣到皇帝,均被文天祥拒绝。
这其中也包括他那被俘为奴的妻女,他在女儿的信中回复到: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
多次的交锋,使得蒙古人感到这个人心中有东西在支撑着他,虽然不知道是什么,但如果将其打败,就能树立典型。也利于南方的统治。
这东西叫道义。可道义又是啥?不能吃不能喝,看不见摸不着,而且他们也不信这就是让宋人如此强大的法宝。
五
相比于外在的折磨,内心的痛苦才是最大的考验,那就是——亡国的绝望!
自古以来为官尽忠尽职不难做到,甚至刀斧加身共赴国难也能接受,可是当效忠的国家灭亡呢?自己殚精竭虑最终还是不能挽狂澜于既倒,这种无力和绝望才是最痛苦的。
即使这样,文天祥依然不改初心,哪怕效忠的皇帝都已成为囚徒前来劝降自己,依然没有改变。因为在他心中,效忠的不仅仅是朝廷,更是黎民百姓,民族大义。这才是最大的道义。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每一代人的气节道义一一累加,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传承延续至今,也就是这个东西,在后来的上千年中,每当这个民族处于存亡之际,总能有人站出来,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
在忽必烈苦劝无果后,只能成全他。最终他们也没能从文天祥身上找到答案。
而答案就在文天祥的衣物中:
吾位居将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为囚虏,其当死久矣!顷被执以来,欲引决而无间,今天与之机,谨南向百拜以死。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1323年,吉安郡学奉文天祥像于先贤堂,与欧阳修等人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