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题目,可能有些人心里泛起的第一个感受是:啥玩意?把那个小兔崽子当成领导?他是老子还是我是老子?反了他了!
别慌,请听我慢慢道来。
01
我的一个闺蜜说她小时候,大概就是八九岁的样子。有一次她跟爸爸说:“爸爸,我好想要一双冰鞋呀,你能不能给我买一双?”
她爸爸盯着她似笑非笑地看了一会儿,悠悠地说了句:“可以呀,那你这个月都要好好表现,如果表现得好,就给你哈!”
闺蜜还是精灵,追问了一句:“怎么叫表现好呢?”
爸爸说:“学习不用说了嘛,作业主动完成,听我们的话,还有每天晚上你洗碗。”
为了冰鞋,闺蜜还是爽快地答应了。
接下来的一个月,在冰鞋的巨大诱惑下,闺蜜“忍辱负重”地坚持着,每次不想洗碗的时候,她爸爸还笑眯眯地提醒:“冰鞋哦!”
一月之期很快到了。她满心欢喜兴致勃勃地问:“老爸老爸,一个月到了,我表现好不好?”
她爸爸还是悠悠地,“还可以哈。”
“那我的冰鞋呢?”
“哦,好。”
然后——
她瞪着眼睛看着自己的爸爸拿出来一双冰鞋!
真是冰—鞋!
塑料袋上还结着冰!
“你要的冰—鞋。”她爸爸一脸坏笑得意洋洋地递给她。
她的心也结了冰。
这还是我亲老汉不?
哭笑不得的她气的转身就走,背后还传来老爸戏谑的笑声:“你的冰鞋不要了啊?哈哈哈!”
闺蜜说,这件事她要记一辈子,“他根本不知道我受到的伤害值是多少,他简直是向我心里砸了个陨石!”
然而,对她爸爸来讲,无非是跟孩子开个玩笑嘛,那么当真干嘛?太没娱乐精神了,老爸的仇还记呢!
这大概是大多数成年人一贯的伎俩,因为孩子小,所以不值得尊重;因为孩子弱,所以可以成为戏弄的对象。
然而,对于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是最值得信任的人,这种玩笑是拿信任来做了赌注,他们不知道这种言行可能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02
想起我高考之前,特别心仪一款摩托车,那个时候叫轻骑,其实就跟现在的电瓶车差不多。我妈跟我说,你好好努力,考上了大学就给你买。
哦,物质的力量真的是巨大的,那会儿的学习动力一多半是幻想着我长发飘飘手拿头盔一脚斜踏在我的爱驾上,英姿飒爽的都市美少女形象已深深扎根,夜深人静一边和瞌睡打着架一边还能继续看书全靠YY它。
大学倒是考上了,不过我妈再没提这茬。
后来偶尔会说到这事,她还一脸懵逼地问我:“我什么时候答应你了?”
或者嬉皮笑脸地说:“你都考走了,还要那玩意儿干嘛?又骑不成!”
老妈,你可知道,你是生生把我的青春美梦连根拔起,从此,美女这词儿与我绝缘……
03
有个学生,读高中,走读,家住的到远不近的。看到好多同学上学放学都骑电瓶车,于是自己也想这样。
跟她妈妈申请了好多好多次,都被无情地拒绝了。理由就一个:不安全,电瓶车太容易出事了。
这女孩子也犟,就是想要。一次又一次地诉说,然后嘴巴说不够,就一封信一封信地写给她老妈。信中情真意切,言辞动人,看了信的人都被打动了。
她妈,回了她一个短信:
幺女,文笔倒是越来越好了!
在妈妈的眼中,只有未成事实的危险,却没看到信的背后自己的孩子心中深深的呼唤与呐喊,没看到那期盼的眼神和努力成长的姿态。
有人会说,那骑电瓶车本来就危险啊,不答应她是为她好,做父母的谁不是这么想!
这么想,没错,但是,回到我的题目—把孩子当成领导一样尊重,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领导也提出一个很难办的事或者不合理的要求,我们是怎样对待的?是真的无视还是调侃,是直接拒绝还是委婉说明?
当你陷入思考,那就对了!你会发现办法总比困难多,电瓶车可以限速,可以和孩子协商什么时候骑,或者表示深切的理解,等她大一些再考虑……
总之,孩子渴望的是得到尊重,发出的声音能被听见,而不是陷入荒原之中,周围都是自己艰难的呼吸。
04
近来重读《朝花夕拾》,发现鲁迅其实是个很超前的教育家,虽然每次一谈起他就是被灌输的“文思革”(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在《五猖会》里记了这样一件事:
五猖会是鲁迅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估计就和现在的大庙会差不多吧。但是距鲁迅家很远,大清早就要起来做准备。
鲁迅当然很高兴,小孩子遇到这些事一定是头天晚上都睡不着的,又跳又笑,催着大家快点。
而这时,鲁迅的父亲,把鲁迅喊到屋里教他念书并且背诵。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后来一气背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鲁迅用自己的例子生动地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自己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在毫不尊重自己的情绪时的痛苦和失望。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热热闹闹的五猖会对当时的孩童来说,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七岁的他“伸着颈子”等候,“笑着跳着”催工人快快搬运,父亲却扫兴地要这时候背书。终于背完了,但什么兴致也没有了。
05
把孩子当成领导一样尊重,当然不是让父母对孩子毕恭毕敬言听计从,而是希望能够真正尊重孩子,俯下身来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
孩子也是一个有独立生命的个体,这就意味着他有自己的认知,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意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希望能被倾听,能被重视。
虽然孩子不是每个想法都是正确的,但如果能接纳和理解他们的想法,让他们感觉自己像个人似的被尊重,不要像个猴似的被戏弄或像空气似的被过滤,孩子一定会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武志红在他的新书《巨婴国》里说,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
让一个巨婴尊重另一个年幼的孩子,其实是很难的。因为巨婴尚需照顾,怎能有多余的力量去体察孩子的情绪?
所以,尊重孩子这一点,是和孩子平等交流的前提条件,是承认他们生命的发展,其实更是自我成长的第一步。